原创X医生上海市血液中心
今天我们再谈一下献血前饮食的问题。
在之前的科普“献血前连豆浆也不能喝?”中,X医生解释了豆浆、牛奶和鸡蛋等食物的脂肪含量并不高,不会引起血脂升高——哪怕是一过性的,因此,不会影响献血。
但确实有相当多的献血知识宣传会建议在献血前不要吃这些食物,认为可能引起脂血,导致献血前检测不合格。
因为很多献血工作者的经验是:有很多因脂血而不合格的献血者,在献血前吃过豆浆、牛奶、鸡蛋,还有咸菜!
这大概就是“献血(单采)前只能吃白粥白馒头”的由来吧。
那么,如何看待这个实践经验呢?
之前有网友建议X医生写科普时开门见山先告知答案,这次就从善如流:
这个所谓实践经验是一种归因谬误。
简单来说,就是把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当作事件的因果关系。
让我们把前面提到的食物再列一下:
豆浆、牛奶、鸡蛋、咸菜……
是不是很面熟?
没错,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式早餐成员,对于很多很多人来说天天见面。
很容易推测出,因“脂血”而不合格的献血者中,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早上吃过这些食物。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献血点一天接待了个献血者,其中5个因“脂血”不合格,而这5个不合格献血者中有3个人吃过豆浆、牛奶、鸡蛋和咸菜中的一种或几种,是不是一点也不意外?
如果这种情况日复一日经常发生,是不是也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印象:吃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脂血”?
做出这种判断的逻辑缺陷是:除了那5个不合格献血者之外,我们并没有调查另外95个献血者(假设检查项目都合格)在献血前都吃过什么,所以也无从判断献血前吃豆浆牛奶鸡蛋咸菜与“脂血”的相关性。
如果另外95个人中也有6、70人吃过豆浆牛奶鸡蛋咸菜,占比跟不合格的5个人差不多,那就说明没有明确证据支持这些食物跟“脂血”具有相关性。
这就是医学研究中强调的“对照”的概念。
例如,我们要研究某种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能仅仅研究使用疫苗的人群,而应该同时设立试验组(experimentalgroup)和对照组(controlledgroup),试验组是接受该疫苗的人群,对照组是未接受该疫苗的人群,然后比较两组人群中发病率(疫苗保护效果)的不同。
这样还远远不够。
接种疫苗本身就可能会影响试验人群的生活行为方式以及对疫病症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yalmint168.com/eyhzyy/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