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耳硬化症状 >> 耳硬化症费用 >> 正文 >> 正文

和吴孟超院士一样高龄仍亲自做手术的肝胆胰

来源:耳硬化症状 时间:2022-1-3
怎样花较少的钱治好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01/4300466.html
客名君按:年5月22日,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医院终身名誉院长、“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去世。吴孟超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客名君到福州三坊七巷旅行,不经意步入一座老宅子,原来是吴孟超院士的祖居。吴院士少年时明慧清澈的眼神,在南洋求学时的简陋宅子,以及他高龄不辍的精湛医术,在当时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吴孟超院士的祖居和林徽因祖居距离不远(大家可以去“有虎之纠”瞻观),附近还有郑子端先生的老宅,门上贴的对联是这样的:金匮玉函藏济世,南山北海祝长生,这是陈宝琛所写,称道了当年郑氏的医术和医德。客名君觉得,这副对联也是看作吴孟超院士这样医者仁心的写照。吴孟超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理论,发明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他从医78载,做过一万六千多台手术,一直到97岁,还每周亲自做几台手术,只享受了2年的退休生活。本篇客名君将写吴孟超院士的好友,一位肝胆胰外科领域的大医者、梅县客家人彭淑牖[yǒu]院士。按照客名君的风格,我不仅会介绍这位大师,还会介绍他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和客家及客家文化的联系。彭淑牖和吴孟超一起参加爱丁堡国际肝胆胰协会世界大会(IHPBA)图片来自文献[3]一外科学领域泰斗级人物发明“神刀”的世界级院士彭淑牖,广东梅县客家人,年生。浙江大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医院外科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院大外科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一附院消化医学中心顾问,香港中文大学曹光彪外科客座教授等。年起开始从事外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年,先后赴英国伦敦大学、Belfast女王大学深造,任医院外科高级访问学者,并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

彭院士有着近70年的临床年限,精通普外科各项技术,彭淑牖在肝、胆、胰、脾、胃、肠等外科临床实践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擅长肝胆胰恶性肿瘤及疑难病例的诊治,。他承担了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他获得了何梁何利奖,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以及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彭教授在工作之余,坚持笔耕不辍,共发表医学论文篇,其中英文64篇(年底数据)。

彭院士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十几项,其中有17项国家专利,1项美国专利。他独创9种新术式,在国际和国内率先开展了5项新技术。彭淑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在外科界的两项成就,即“刮吸手术解剖法和多功能手术解剖器”与“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该两项成果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何梁何利奖。

他发明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被誉为“中国神刀”,使得肝癌手术时间减少40%,出血量减少了50%,使得从疑难手术变为常规手术。传统胰腺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10%~15%的病人会发生胰肠吻合口漏致死,是一道困扰普通外科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性难题。彭淑牖年发明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图片来自文献[3]

因为对外科学的世界级贡献,彭淑牖年美国科学院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FACS(Hon);年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年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年法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8月16日,成为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他是年“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也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奖”的获得者。

图片来自文献[3]

年5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欧洲外科学院第17届年会上,浙江大医院彭淑牖教授被聘为欧洲外科学院的荣誉院士。欧洲外科学院对其人员组成有严格限制,皆为在欧洲极有名望的外科专家。学院组建以来,包括彭淑牖教授在内,只有28名外籍医学专家被授予荣誉院士称号。彭淑牖教授是中国内地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位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年1月20日,国际著名的法国外科学院在巴黎举行隆重会议,授予彭淑牖教授等荣誉院士证书和奖章。这是彭淑牖教授继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和欧洲外科学院之后,被授予的第四个国际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彭淑牖从年开始从事外科学工作,在近70年的从医历程中,他不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也引领许多中国外科医生走向世界外科舞台。梅州人可能对彭院士知道得不太多。但是在华东诸省,他的学生则组成了庞大卓越的“彭家军”。在江浙医院,医院外科主任、副院长、院长的履历,就可以知道彭家军的家底有多么深厚了。图片来自文献[3]彭淑牖主编了手术示教教材7部,他的学生里,已经有26位博导、4位长江学者(截至年底的数据),博士和硕士更是有很多,被誉为“彭家军”。蔡秀军、刘颖斌、方向明、李江涛、洪德飞、牟一平、秦仁义、彭承宏、吴育连、刘建生、曹利平、王先法、孟兴凯、周蒙滔、杜建军、张建民、陈高、范顺武……也就是说,医院,不少外科主任、手术界大腕都是彭教授的学生,医院外科主任彭承宏还兼任上海市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医院副院长刘颖斌;武汉医院胆胰外科主任秦仁义等。医院院长蔡秀军、医院肝胆胰外科的牟一平、洪德飞等,都是“彭家军”成员。“行医先做人,一个医生心里要始终装着病人。”这是彭淑牖教授送给每一个学生的话。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每次手术都要力求完美,是彭教授做手术标准。学生们都印象深刻,只要老师做手术,每次都拾掇得干干净净,不把“病灶”收拾干净,他决不下手术台。彭教授的英文很好,每年多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推广他的技术,所以他可谓桃李遍天下。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均已开始用他的方法做手术,还有国外的外科专家到杭州向他“取经”。

彭淑牖院士在70多岁时接受采访时就说,自己要向比他大10岁的吴孟超院士学习,坚持治病救人。他已经是杖朝之年,至今仍然奋斗在临床第一线,每年施行大手术多台,有外科常青树之称。

二出身于梅县西医家庭师从外科大师余文光“‘牖’是‘窗户’的意思,我的名字已昭示了我一生的奋斗目标——努力多挽救一些病人,为生命多开一扇窗。”彭淑牖曾用其名字陈述自己的使命。小时候见到父亲救死扶伤,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可能在潜移默化中自己就喜欢上了当医生。”他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从懂事起就看见手术刀了。”他的父母亲,都是梅县名医,在广东梅县开一家小诊所。彭淑牖的祖父在教会做事,和外国人接触比较多,虽没专门学过,医院的医生带出来,成为一个医生。父亲彭致达,有6兄妹,除了彭淑牖的大伯伯,其他5个都行医,而且都是西医,小叔叔曾在日本学医。三位叔叔分别在丙村镇、松口镇、新铺墟行医,也是当地名医。彭淑牖年毕业于梅州中学,成绩优异。所以梅州中学不止出了8个院士,应该是至少9个(参见年创立的梅州中学,出了8位院士40多位将军多位教授级专家,当年的师资是怎样的?)彭淑牖和他的家人,他的母亲是一位容貌端庄的梅县客家妹(图片来自书籍《医术人生》)客名君翻了一些资料,在晚清时期,崇文重教、地处偏僻地带的客家人,接纳了在发达地区被驱赶的传教士。传教士是当时欧美世界中综合素质非凡的一群人(一般人担任不了),德才兼备且富有坚定的使命感,愿意以身涉险,将一身才学用于最需要拯救的地方。他们在客家地区兴办学校、医院,带来西方先进的技术,梅县(当时叫嘉应州)传入西医。年,巴色传教会派遣德籍医学博士韦嵩山在州城黄塘兴建“医院”(医院),同时也培训一些本地人作为教会医师。驻日公使、外交家黄遵宪因受康、梁“戊戌政变”的牵连,年被罢官回到嘉应州。他极力提倡新学,在自己居地州城东厢“人境庐”内办学,开设自然科学声、光、电、化、生物诸科,还请医院外籍医生讲解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课程。客名君猜测,彭淑牖院士的祖父辈、父辈,应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了西医的教育。

巴色会传教士画的梅县医院

(年作品,图片来自瑞士巴色会)

根据彭淑牖院士回忆,他父亲在梅县的一条主要马路上(客名君猜测是梅县老城的元城路),租了三间门面、三层楼开诊所。诊所门口挂块铜匾,上书“医院”四个字。大门进去,两边楷书条幅:“安得大裘覆天下,先求好雨覆公田”。

彭淑牖的叔叔、姑姑们的诊所,都以“培元”命名,分布在广东的几个县、镇,形式像今天的连锁店。彭淑牖的父亲彭致达是个全科医生,在家坐诊(客名君注:这样的全科医生在梅州当时不少见,有些医生中西医都会,大大解决了当地人看病的问题。之前写过黄馨祥博士的父亲,也是梅县人,也是这样的全科医生,参见美国华裔首富、全球最有钱的医生、湖人队的股东黄馨祥博士准备怎样挑战癌症)。

彭淑牖的母亲是妇产科医生,经常要骑自行车出去接生。彭母出身书香之家,天足(客名君注:客家女性都是天足),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

医院的一座桥

(民国时期传教士摄影,图片来自瑞士巴色会)

彭致达医生也会用手术刀做一些门诊小手术,如切阑尾,医院去做。医院就是前面提到的德籍医学博士韦嵩山办的位于黄塘的医院。彭淑牖小时候到医院玩过。其中一位人高马大的德国医生让少年彭淑牖印象很深,这位德医口罩里面顶着个高鼻子,“很严肃地走来走去,我们小孩子大气都不敢出”。

XrayapparatusinthehospitalinMoiyen

梅县医院的X光机(巴色会传教士摄于年;也就是说,,年德国医生伦琴发现了X光,不到40年后我们梅县就已经用上了X光机;图片来自瑞士巴色会)

当时,欧洲传教士到梅县救死扶伤,欧洲人是梅县人的老师,而少年的彭淑牖没有想到,几十年之后,他在外科手术方面,成了欧洲人的老师,这种因为现代文明的交流而产生的奇妙因果,就在梅县人身上发生了。

图片来自文献[3]

彭淑牖一家当时就住在诊所里,医院,右边一间药房,架子上是一排一排的药瓶子。二楼有两间是病房,旁边是自己的卧室。“有一次我溜到隔壁看父亲为一个小孩做唇腭裂修补手术,他把明晃晃的手术刀伸进口腔里面,飞快地一拉,鲜红的血就渗透了纱布。心一慌,赶紧逃出来,我还很小啊。”后来他看惯了白大褂和血,听惯了呻吟甚至撕心裂肺的叫喊,恐惧心理就没了,而且觉得行医这一行好高尚。根据彭淑牖的回忆,在霍乱流行那年(客名君翻地方志,应该是年~年左右),一个上吐下泻、奄奄一息的人被抬进诊所。彭父给这个人打了点滴之后,症状很快缓解,若不及时救助,病人可能会很快虚脱、休克、死亡。少年彭淑牖看到了这一幕,油然而生从医之愿,他觉得“这是有意义的工作,这念头就是在那时生成的。”这位世界级外科大师的从医志愿,就是在梅县产生的。彭淑牖的父母生了8个孩子,其中有5位医生。大姐彭淑兆在香港是著名病理学专家,二姐彭淑意是华西医大内科著名教授,弟弟彭淑觉是位放射科医生,大哥彭淑医院外科工作,上世纪50年代参加抗美援朝,接着随军赴医院工作。“有一次大哥胃大出血需要输血,当广播向市民发出通知后,许多工人和家属纷纷自发献血,都说要保住位好医生。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大哥对病人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我的榜样。”

彭淑牖的大姐彭淑兆16岁考上东吴大学医学预科,后来到上海女子医学院读书、工作,后来又去了香港、英国。年,她考上东吴大学那天,在日记的末尾写了一句:“今天母亲又生了小弟弟”。这个小弟弟,就是彭淑牖。抗战时期,彭淑兆主动申请到安徽蚌埠去行医,后来当地人感戴她的医德和医术,送她一块赞誉的匾,这块匾挂在她父亲在梅县的医院诊所里,父亲引以为豪。彭淑兆后来读了医学博士,彭淑牖从小以大姐为榜样。

中学时代,彭淑牖了解到中国很需要发展工业,就想学工科,而父亲也叫他学医。年,彭淑牖报考了两个专业,一个是燕京大学化工系,一个是中央大学医学院,都考上了。后来中央大学医学院改成南京大学医学院。因为燕京大学要自费,所以他选择了南大医学院。上了一年多,南大医学院由军队接管。年彭淑牖转到了浙江医科大学,大三分科时他选择了外科系(客名君注:浙江医科大学当时还是不是浙江大学的一部分,后来四校合并,由另一个客家人主导,参见浙江大学传奇书记张浚生:他曾直斥彭定康,还把金庸请到浙大做学问)。

当时浙江医科大学刚刚改名,之前叫“医院”,是医院。彭淑牖的外科第一课是“广济”的老院长余文光上的,他是彭淑牖的外科启蒙老师。余文光是福建人,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年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公共卫生学学位,医院外科医师,医院院长。年二度留英攻读F·R·C·S学位(英国爱登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学位),年底回国,年任杭州医院外科主任,医院,改名为浙医院,余曾任院长。余文光先生上课拿英文写的讲稿,用中文讲课,他慈祥,文静,很有绅士风度。彭淑牖印象最深的是余先生的一句话:“自我教育。”意思是,外科手术,书本、课堂只能讲大概内容,其他全靠自己边做边看边学。余文光院长做手术,“一把手术刀在他手中,像是魔术师的道具,一招一式那叫一个漂亮!”彭淑牖第一次看余先生做胃癌切除手术,刀法细腻准确,没有重复动作,癌瘤摘下来,四面都剥离得干干净净。“后来我自己上手术台了,我就学他的样。”图片来自文献[3]三"中国神刀"和”彭氏捆绑术“外科手术领域划时代的改革彭淑牖先后被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欧洲外科学院之后、法国外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这些国际院士称号,是体现世界西医外科技术水平和在外科教育与临床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一项国际最高荣誉。在他之前,仅有香港中文大学李国章教授和香港大学黄健灵教授获美国外科荣誉院士殊荣。这四个国际荣誉院士殊荣,彭淑牖都是“中国大陆的唯一”。图片来自文献[5]这些国际著名外科学院为什么要把这样的荣誉给一个中国医生?这缘于彭淑牖教授在医学领域的创新追求,特别是两大原创医学技术对世界外科手术产生的影响。一是“刮吸手术解剖法和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他集多年临床经验之大成,化繁为简,把“七刀八剪”集于一把刀上。这把被誉为“神刀”的手术器械,医院在使用,被国外学者称为外科手术上的一场革命——突破了现有外科手术的局限,使过去许多被列为禁区的疑难手术变成了常规性手术,手术时间缩短40%,出血量减少50%。二是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把胰肠吻合中的“缝”改为“捆”,一字之变,解决了困扰世界医坛70年的难题——大大降低了胰腺手术后的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应用,并被国外学者称为彭氏捆绑术。彭淑牖教授研发的“神刀”——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设计巧妙,除了缝合操作,PMOD可以做到电切、电凝、剥离、吸引四步骤的同步进行和瞬间转换,使外科手术复杂繁多的器械成为过去,加快了手术速度,减少出血,而且解剖清晰,层次分明,手术质量明显提高,在业内有“神刀”之称。肝癌,老百姓称之为“癌中之王”。这并不是说与胃癌肠癌比,肝癌特别凶险,而是因为肝是人体的血液库,里面密布着大小血管。而肝尾叶更是大血管的聚集地,碰都碰不得。而肝癌是我国最多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早年因为缺医少药,医院就诊时都已是中晚期了,大面积的切除在所难免,再加上肝脏血管特别多,切除肝脏时出血量大,这些原因,使得肝癌手术就成了最复杂的外科手术之一。这种手术对医生要求非常高,手起刀落,止血,切除,缝合,分分钟都关系着病人的安危。彭淑牖看着中国肝癌病人越来越多,很多肝癌病人因为大血管包绕的肝尾叶处无法开展肿瘤切除,只能等生命终结。“医生拿着手术刀,病人的命真的就捏在你的手心里。肿瘤取出,你要为他做淋巴清扫,四周的许多淋巴结一个一个地排着,就像一间间小房子,由淋巴管、淋巴液连接起来,癌细胞就是通过它们扩散的。癌症为什么复发?直接原因就是手术时没扫清爽。有个别医生不愿意多花时间,大致一弄,就关上了。这样还讨巧,手术漂亮,时间短,创口小,恢复快,护士不知道,病人更不知道,真可谓是神不知鬼不觉啊。但是——这后果……”目睹这些,彭淑牖深感自己应该为病人的生命”开一扇窗“,也给医生设计一个工具。他朝思暮想,研发出“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可以省掉手术刀、止血钳、镊子、吸收器等等,使得这种清扫工作更加高效、更加容易、更加彻底。

在彭淑牖发明神刀之前,法国人的办法是改“肝叶切除”为“肝段切除”,减小切除体积,尽可能保留更多健康肝脏;美国人用超声击碎肝细胞,然后用吸引器吸出碎屑,提高了手术的精细程度,但依然不能控制止血问题。

年,国外有了新式武器超声刀,每台价格7万美元。超声刀的原理是将肝组织震碎吸掉,外国人的肝癌往往是转移而来,是软的,但中国人的肝癌多是肝炎引起,肝是硬化肝,难震碎。超声效果大打折扣。彭淑牖朝思暮想。有一天他手里拿着支圆珠笔,突发奇想,如果做成一个小耙子,将肝组织一层层剥离,大血管就显露出来,刮下来的组织即时吸掉,逢小血管就用电凝,不是很好吗?这样的做法就像处理出土文物,要把表面的泥土一层层剔除干净,又不伤着那个“宝贝”。就这样,他发明了一把集成切割、剥离、吸引、电凝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简称PMOD)。图片来自百度这把刀,长得有些像可以变换多种颜色的圆珠笔,按一下按钮,刀尖就能像伸出的笔芯一样,变换出不同功能的刀头。利用这个解剖器,伸出电刀可切开皮肤,露出病灶部位;伸出齿头能够耙碎病患部位;连接通导管可吸走切割残渣;伸出电头可凝血止血。如此,集吸引、电凝(切)、刮扒、剥离四大功能于一体,与独创的刮吸解剖技术相结合,使各种外科手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破禁区。手术的医士手持PMOD,用一把刀就可以贯穿整个肝脏肿瘤切除术,术中不必频繁更换器械。对比传统手术方法,手术时间缩短40%,出血量减少50%。最关键的是,跟7万美元引进的国外超声刀相比,一把彭氏刀当时只要30元人民币。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从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美国外科教授克莱克·霍夫曼评说:这是继年前镊钳发明以来外科器械最伟大的发明,在外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今,“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已被国内外医院广泛使用,成为一项外科基本工具。图片来自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浙江在线这把刀后来在肝尾叶部分的肿瘤手术中大显身手,使得这种疑难手术取得重大突破,由此“逆行性肝尾叶切除”的概念被写入教科书。如今,肝、胆、胰、脾、胃、肠、甲状腺、乳房等普通外科手术中均可看见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的身影。经过不断调整改进,1年,刮吸手术解剖法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年,经过美国FDA技术认证,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进入美国医疗器械市场。多年来,由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在多种疑难手术中的良好表现,民间习惯称之为“神刀”、“魔术刀”。在此基础上,彭淑牖又继续探求肝血流阻断后如何提高肝脏缺血耐受能力,进一步总结出“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和“肝静脉预置阻断带替代全肝血流阻断”等技术,有效延长肝脏的耐受血流阻断时间,这意味着医生进行肿瘤切除的时间获得延长,这项技术对于我国肝病患者肝硬化严重的情况非常有效。他的另一项成就是“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现在有90%的医院都在自觉地使用该项技术,每年一些外科会议上都会有“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使用的经验介绍,关于该技术使用结果的文章也持续面世。胰腺癌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即切除病人的胰腺头颈部。胰腺,负责分泌胰液影响消化,而胰液属于酸性物质,这种物质在胰腺内或者正常流入肠道都是安全的,但是一旦流入腹腔,就好比硫酸遇上裸露的皮肤,流到哪里“烧”到哪里。这就是“胰漏”。胰腺手术中最大的难题,如何防止胰液从缝合的针眼中泄漏。从年美国第一例胰腺癌切除手术到后来的几十年里,胰肠吻合口漏问题时有发生。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胰腺手术最先医院,胰漏的发生率是20%,其导致的并发症死亡率是25%~50%。在彭淑牖改革手术方法之前,胰漏是一道困扰普通外科达70多年的世界性难题。国内外防胰漏的方法,加起来总共有几十种,但都是在缝合上变花样,有缝黏膜的,有缝浆膜的,有通过改进缝针来消除针眼的……图片来自文献[5]年,彭淑牖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缝的过程本身也会导致口漏。他用衣袖打比方,衣袖好比是肠子的断口,现在要接一截胰腺的断端。一针一针对接,哪怕针脚再密,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不漏。若改缝为绑,好比把衣袖翻起3厘米再缝,缝针只在肠子的内层;缝完后,把翻起的衣袖放下来,包住胰腺,在外面捆绑一道……就这样,他设计了一项“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改“缝”为“绑”,使胰漏这一世界性难题迎刃而解。这项改革的效果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彭淑牖在国际会议上做这项技术的报告时,很多专家惊讶于该项技术的简单与巧妙。彭淑牖院士年的论文(局部)采用这种手术方法,浙医二院完成例均未发生胰漏。彭淑牖教授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创新和探索,使这种方法臻于完美。经过12年的努力,他于年正式发表“捆绑式胰胃吻合术”相关文章。这种方法从“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基础上突破创新而来,能够解决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彭淑牖对这项技术前景看好,认为其可望成为国际的标准术式。在英国爱丁堡举办的第7届国际肝胆胰外科年会上曾播过一台手术录像,是彭淑牖做的肝尾叶手术。这台手术录像被年会评为最佳。患者50来岁,男性,癌瘤长在肝尾叶上,有5cm*7cm大小。从CT影象看,癌瘤四周被血管团团包住。这样的病例放在过去,除了肝移植,就只有“回家去想吃什么吃点什么”,等死一条路了。彭淑牖利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像囊中取物般将肿瘤完整取出,同时让周围的大血管、胆管不弄断。录像播出后许多老外专家连呼“unbelievable”!年2月,彭淑牖给一位年轻的内科主任做手术,这位病人体检时发现患门静脉癌栓,这个病很难发现,一旦发现就已经是晚期。彭淑牖发现病人情况比预期还要严重,长肿瘤的肝竟然占了72%,健康部分只剩28%。若这时手术,即使切除再干净,好肝承受不了压力,仍然难以成活。他想了个方案,先用插管把坏肝的血管全部堵死,让好肝进行代偿。三个星期后,好肝就长到48%了,再为他做手术。后来这位主任康复上班了。有个温州龙岗的妇女,46岁,被诊断为胆囊癌,5cm*5cm,被医院拒绝手术。毕竟,胆囊肿瘤的切除牵涉到胆管、肝脏、胰腺,难度太高,全世界都没能很好解决。这位温州妇女的儿子是个小企业家,很孝顺,他多方打听到彭淑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彭教授,你一定要救救我的妈妈!”彭教授为此做了第一例“肝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用他的多功能解剖器,做得很彻底。十年后彭教授回忆起这个案例时,这位妇女仍健在。这样的手术,彭淑牖已经记不清究竟做过几千台了。他曾经在7天里奔波于杭州、北京、南昌、乌鲁木齐四地,先后做了7台大手术,救了7条命,平均每台都要4、5个小时。高位肝门胆管癌、胆囊癌、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这些原本过去被认为难以治愈的病,经过他改进手术方法,利用他发明的“神刀”,都成了可以治愈的疾病。该两项成果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何梁何利奖。四杖朝之年仍坚持做手术善养生积极拥抱新科技杖朝之年,本应享受含饴弄孙乐趣的彭淑牖院士,仍活跃在手术室、研究所,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年做台手术。图片来自文献[5]凭借着坚持不懈、学习和创新,彭淑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说:“实际上,我的人生始于60岁,很多发明都是在60岁以后诞生的。人,总得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手中还拿着手术刀,我就会不断发现问题,动脑子去解决它。”

这位大医者从未停止创新和拥抱新技术。医院成立开始,彭淑牖就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yalmint168.com/eyhzfy/7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