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学测试
1.纯音测听
2.声导抗测听
鼓室图、声反射、咽鼓管功能检查、宽频声阻抗
3.成人言语测听
4.听觉诱发电位
5.耳声发射
6.中枢听觉功能测试
7.平衡功能测试
声音的特性
声音作为一种机械波,具有在传播介质中传播性
传播中也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声能吸收并传导的部分--声顺
声能反射掉的部分--声阻
吸收率=声顺/总声能=1-声阻/总声能
声导抗
声导抗是声阻抗-声导纳的统称
声阻抗(ZA)阻尼和对抗
声导纳(YA)传导和接纳
二者互为倒数关系
声阻尼或声阻抗
声阻抗是指介质对声波传递和阻尼作用
构成声阻抗的三个主要因素包括:
质量,劲度(1/声顺)和摩擦阻力
当物体越重、摩擦阻力(大)和弹簧(弹性越差)的顺应性越小(可继续增加的幅度越小),则物体就越难被推动。
鼓膜增厚(质量增加,弹性变小)、听骨链固定时(质量增加,弹性变小)或内淋巴液阻力增加时,都将导致进入内耳的声能减少,从而导致听力下降。因此,通过声阻抗测试结果的数值判断,可以检测中耳腔的功能状况,达到鉴别传导性聋和感音性聋目的
声导抗
低频时主要是劲度,声阻与声顺成反比,可间接反映声阻抗
将标定声能引入硬壁密闭腔中,所产生的声压级(SPL)与容积成反比
将固定频率标定强度的探测音引入密闭外耳道中,通过声桥系统监控其声压级,就能得出其声顺大小
声导抗:中耳对外界传来的声能有吸收传导的特性,又有反射和声阻抗的特性,通过测试中耳的声阻抗或声导纳,了解中耳的功能状态。
声阻抗分类:
静息态单频声阻抗(单一测试频率)
多频声阻抗(-HZ不连续测试频率)
宽频声阻抗(-HZ连续测试频率)
低频探测音对听骨链病变不敏感,只有在接近中耳传导系统频率时,才易显现中耳传导特性
鼓室图
鼓室图是通过测量鼓膜外侧声能在不同压力下传递情况所绘制的图形,可以了解中耳功能状态。
测试探头产生探测音,传感器接收分析外耳道不同压力状态下的探测音在鼓室的声导纳值,并绘制出相关的图形。
测试频率:Hz/Hz(常用于1岁以内儿童)
外耳道的反应类似于硬壁的耦合腔,高于Hz得到的鼓室图结果由于驻波效应而不稳定。
HZ低频只适用于以劲度为主导的成人和儿童,
HZ高频只适用于以质量为主导的病变。
外耳道给压:-~+dapa
横坐标:外耳道的压力值
纵坐标:外耳道的容积的可变化值(间接反映鼓膜的顺应性的变化能力)
声顺值及鼓膜的顺应性的变化能力
鼓室图分型
A型
形态成钟形,峰压出现在0daPa附近
峰压正常范围: +49~-49daPa
峰值的幅度0.3~1.6ml
As型
峰压出现正常范围
峰值的幅度0.33cc
多见于耳硬化,听骨固定和鼓膜明显增厚等中耳传音系统活动度受限
Ad型
峰压出现正常范围
峰值的幅度1.6cc
多见于鼓膜愈合性穿孔和听骨链中断
B型
鼓室图平缓,无峰
峰值幅度0.3cc
多见于鼓室积液、耵聍堵塞鼓膜穿孔
耳道容积2ml→鼓膜穿孔
耳道容积正常(0.5~1ml)中耳积液
0.5ml外耳道耵聍栓塞或探头于耳道壁
成人1.0~1.5ml,儿童约为0.7~1ml,超出2ml可能有鼓膜穿孔
C型
鼓室图形态正常,峰压-
峰值幅度在正常范围
多见于咽鼓管功能障碍
D型(双峰型)
E型(双峰型)
中耳鼓室气压正常,上鼓室存在负压。鼓膜紧张部和松弛部活动不一致等。
半边鼓室压力曲线
几种特殊鼓室曲线
正常鼓室曲线基本是光滑的大致对称的。
影响因素:共振、血管跳动、呼吸、鼓室肌收缩等
1.共振效应:中耳共振频率正常在-Hz,劲度减低的病变如听骨链中断、鼓膜萎缩等,因质量因素增加,可使共振点降低,高频探测音测试时,可出现共振效应正负声抗相位在峰压点附近,剧烈转变,出现双切迹W型曲线,低频探测音距共振频率较远,一般不出现共振现象,而表现为AD高峰(或超限型)曲线
2.鼓室血管异常搏动:表现为低平鼓室导抗曲线上附加小的节律性波动,多见于鼓室血管性肿物。如肿瘤尚小,加压才与鼓膜接触,则正压侧有波动,负压侧不明显如肿瘤较大,已触及鼓膜,则声顺峰处波动明显,加压后鼓膜变硬,波动可能消失,如超过+daPa波动仍明显应警惕与高压系统相联的病变!
3.咽鼓管异常开放
4.鼓膜张肌阵挛性耳鸣
声反射
在人耳,强度足够大且持续时间足够长的声信号将会引起双侧镫骨肌的收缩,使听骨链紧绷,引起中耳声导纳的减小。
声反射的传导路径
声反射阈(ART)
可重复的能引起镫骨肌收缩,使声导抗发生变化的最小声刺激强度
正常ART在纯音听阈上70--95dB
同侧耳比对侧ART约低3--12dB
白噪声比纯音ART低20--25dB
准确测试先决条件
刺激耳传音功能正常
根据峰压点调好外耳道压力,使鼓膜处于最顺应状态
气导耳机放置避免压瘪外耳道
声反射鉴别
同侧刺激容易发生,探测音与刺激音同时作用于外耳道,相互干扰,产生声-机械效应
刺激频率与探测音频相近,滤波器不能将其有效分开,特别是声刺激强度较大时
对侧刺激过强,经颅传到探头所在耳中,亦可产生赝象,低频更易产生
鉴别:(1)多为反向
(2)潜伏期极短
(3)上升部分陡峭
(4)重复刺激不易疲劳,无习服现象
声反射阈的临床意义
1.鼓室功能正常指标
声反射存在:可以排除传导性聋,但ART应dB,ART提高可能有轻度传音障碍。
声反射引不出:提示中耳有病变
应除外:
(1)声刺激不够,刺激耳听力损失超过40dB
(2)反射弧病变
(3)外耳道压力未调好,特别是C型曲线时
2.响度重振recruitment的客观测试
正常声反射阈在听阈上75-95dB
耳蜗病变时由于响度异常增长,声反射阈的感觉级(SL)明显减低
感觉级(SL):声反射阈与听阈的差值
纯音听阈与声反射阈之差60dB
表示有重振现象,为耳蜗病变的指征
3.声反射对耳蜗及蜗后病变的鉴别
耳蜗病变:因有重振关系,听阈虽提高,声反射仍可在正常水平引出,反射阈感觉级缩小。听力如不低于85dB,多能引出反射
蜗后病变:声反射阈随听力损失而提高,但感觉级仍正常,所以当轻度耳聋(30dB)
声反射就难以引出,就是引出也可能有衰减现象
4.伪聋的初步判断
纯音听阈与声反射阈之差小于15dB时,应该考虑存在功能性听力损失或置疑纯音听阈的真实性
5.定位面瘫,预估预后
面神经病变位于镫骨肌支以上时,声反射消失;位于镫骨肌支以下时声反射存在
声反射的重新出现早于面肌功能的恢复
声反射衰减
Hz或Hz声反射阈上10dB,持续刺激10秒,正常镫骨肌反射保持在稳定水平,无衰减
蜗后病变因听适应异常,镫骨肌收缩很快衰减,通常以衰减到原始幅度一半的时程为半衰期,短于5秒为蜗后病变指征
声反射衰减
较长时间的持续刺激声使声反射的幅度明显减小的现象称为声反射衰减。多见于蜗后病变,如听神经瘤。
方法:刺激时程为10秒,刺激声强度为反射阈上10dB,于5秒内声反射振幅减少50%者为阳性。
咽鼓管功能测试(鼓膜完整)
鼓膜完整时,
1.鼓室压力图一次;
2.吞咽数次,中耳排气,作鼓室导抗曲线;
3.让受试者做Valsalva吹张,中耳正压,作鼓室图记录鼓室压力变化。
鼓膜穿孔时,如将外耳道密封并加正压或负压,正常咽鼓管会通过吞咽动作最终使其两侧压力达到平衡。
做法:
1.负压平衡:探头塞入外耳道,给负压(-dapa~0dapa),此时咽鼓管塌陷,嘱受试者做数次吞咽动作,中耳压力会呈阶梯式上升。
2.正压平衡:探头塞入外耳道,利用其压力系统不断加大压力,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dapa~0dapa)时,咽鼓管被动开放,中耳内压力迅速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不再下降,嘱受试者做数次吞咽动作,中耳压力会随吞咽动作呈阶梯式下降。
多频声阻抗
低频探测音对听骨链病变不敏感,只有在接近中耳传导系统频率时,才易显现中耳传导特性
中耳传动系统主要可分为:劲度传导系统(低频)和质量传导系统(高频)
正常人共振频率:多在±HZ左右
耳硬化症共振频率:多在1HZ左右
听骨链中断共振频率:多在左右
听骨链固定或耳硬化症
正常人
听骨链中断
听力学检查覆盖的频率范围
宽频声导抗与声阻抗的区别
传统鼓室图:
仅观察单频率测试
Hz偏重于劲度系数
检查鼓膜及耳道(与劲度系数相关)
宽频声导抗:
使用宽频刺激声
测量不同疾病下,中耳对于多频率的反应
检查准确性更高
刘雲liuyun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yalmint168.com/eyhzyy/4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