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医学上的定义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分为急性(<8周)和慢性(≥8周)两种,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
--病因:
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可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出现。主要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等。
--临床表现:
1.症状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头位前倾或偏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小儿常因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而就医。如一耳患病,另一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于体检时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持续性,也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噼啪,嗡嗡、流水声。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捏鼻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耳闷:反复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2.检查:需到耳鼻喉科做专科检查
--需排除疾病:鼻咽部肿瘤、脑脊液耳漏、胆固醇肉芽肿、颈静脉体瘤
--预防:
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宣传教育,10岁以下儿童定期筛选性声导抗检测。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治疗
首选非手术治疗3个月,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治疗原则:病因治疗,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清除中耳积液。
1.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急性期(青霉素类、红霉素、头孢类)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滴鼻液,仰卧头低位
促纤毛运动及排泄功能:稀化粘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口服、局部
咽鼓管吹张:慢性期治疗。中耳负压治疗仪。
2.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排液
(2)鼓室置管: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者,中耳积液过于粘稠者,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恢复正常者。
(3)单纯乳突凿开术、上鼓室开放术或后鼓室切开术
(4)鼻、鼻咽手术: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切除术、扁桃体切除术(肥大、慢性炎症可致反复分泌性中耳炎)
--并发症: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胆固醇肉芽肿、后天原发性胆脂瘤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yalmint168.com/eyhzyy/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