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耳硬化症状 >> 耳硬化症遗传 >> 正文 >> 正文

人工耳蜗常见并发症面神经刺激征

来源:耳硬化症状 时间:2021-12-3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 http://m.39.net/pf/a_4518401.html

面神经是十二对颅神经之一,是第七对颅神经。面神经含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纤维。运动纤维起自位于桥脑尾端腹外侧的面神经核,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面肌以及耳部肌、枕肌、颈阔肌等。味觉纤维起自膝状神经节,支配舌前2/3的味觉。少数感觉纤维传递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的一部分皮肤、泪腺、唾液腺和口腔的一部分粘膜的一般感觉。副交感纤维起自上泌涎核,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的分泌。面神经可分离开桥脑后进入内听道,在颞骨内可分为内耳道段(Meatalsegment)、颞骨内迷路段(Labyrinthinesegment),鼓室段(水平段Horizontalsegment)乳突段(Mastoidsegment)和颅外段。通常当面神经的中枢及周围通路受刺激时,均可引面肌不自主运动,面神经任何部分受刺激,都可引起支配肌肉的痉挛。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涉及整个面部。症状较轻时可仅表现为轻微的面部抽搐,持续仅几秒,症状较重时可表现为,抽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患者常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而对于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的面神经刺激征,基本上都是面神经的周围通路受到耳蜗内电极发出的电流刺激了位于耳蜗附近的面神经引起的面部的不适感。其轻重程度不同,包括最轻的需依靠面肌电图才能观察到的面部肌肉的异常活动,到严重的扩散至整个面部的的面肌痉挛,甚至疼痛感。通常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面神经刺激征多发生在耳蜗开机后,关机后症状明显减轻,这点可以用于分辨症状是否由人工耳蜗造成。其症状可以在植入术术后首次开机时发生,也可以是迟发反应,即在人工耳蜗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植入者严重的面神经刺激征甚至能够达到完全不能使用耳蜗的程度,即一旦开机,即可出现症状。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面神经刺激征的发病率,如果不考虑易患因素的话,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面神经刺激征的发生率在1%-15%之间,儿童植入者的发病率低于成人植入者,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儿童植入者无法准确描述面神经刺激征症状有关。需要指出目前其发病率采用的标准多数是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评估,最近有研究者使用电生理即面肌电图作为研究面神经刺激征的客观工具,这样可以提高观察面部肌肉的异常活动敏感性,因为面肌电图可以发现有些植入者并不能感受到面神经的轻微的异常活动,其研究对象为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研究发现根据植入者不同的致聋原因,按照面肌电图显示面神经刺激征的发病率高达31%至78%,当然许多植入者并未感受到面部的不适感,这部分面肌电图异常而本人并无异常主诉的植入者被称为“亚临床面神经刺激征(SubclinicalFacialNerveStimulation)”。由此可见人工耳蜗植入者的术后面神经刺激征是一个非常常见,并且较易忽略的并发症,其发病率比我们通常的认知要高得多。需要指出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面神经刺激征发病率在不同致聋病因患者之间的发病率差异较大,有其易发病因素,即有些植入者更容易发生面神经刺激征,有些植入者较不容易发生。

面神经刺激征通常在植入后开机时或在植入后一年之内发生,而最迟发的面神经刺激征发生在植入后的10年左右推测与人工耳蜗电极导致耳蜗骨质病理变化有关。目前面神经刺激征的发生原因并不是非常确定,通俗讲,如果电刺激的量足够大,几乎每个植入者都能引起面神经刺激征,尽管如此面神经刺激征在某些植入者中较易发生,可以说某些植入者有面神经刺激征的易患因素。比如在内听道狭窄、蜗孔狭窄、内耳畸形、耳硬化症、耳蜗骨化、内听道狭窄、颞骨骨折等。面神经刺激征的发生机制在于从植入耳蜗的电极发出的电流扩散到了耳蜗周围的结构,引起距离耳蜗非常近的面神经的神经刺激,因此凡是增大人工耳蜗刺激电流或者降低耳蜗周围骨质的阻抗的原因都会促进面神经刺激征的发生。

比如在耳硬化症、耳蜗骨化患者中,由于耳聋患者的耳蜗周围的正常骨质发生病理性改变,新形成的病理状态下的新骨与致密的正常骨质要疏松,内含较多的结缔组织和炎性组织,降低的耳蜗周围骨质的阻抗,其对电流的传到能力要强得多,在正常耳蜗中无法扩散的电流在病理状态下的耳蜗中扩散的范围要大得多,更容易引起耳蜗周围面神经受到电刺激,引起面神经刺激征。颞骨骨折植入者的面神经刺激征的发病机理也在于病变骨质的阻抗比正常骨质要降低很多导致。

而对于耳蜗畸形的植入者,面神经刺激征好发于蜗轴缺失的植入者,因为蜗轴缺失,造成内听道与耳蜗之间的间隔缺失,内听道的面神经更容易受到耳蜗内的植入电极的刺激。还有一种内耳畸形与面神经刺激征有关,即内听道狭窄和骨性蜗孔狭窄(7),通常这种畸形会伴有听神经发育不良,此时听神经会有神经鞘膜的缺失或发育不良,因神经鞘膜可以保护神经纤维内传递的电刺激信号不会传递到临近的神经纤维,如果神经鞘膜缺失或发育不良,听神经传递的神经信号就很容易引起临近的面神经的神经冲动,从而造成临近面神经刺激症状。

面神经刺激征不但会发生与上述患者中,内耳解剖结构正常,没有骨质病变的植入者中也会发生面神经刺激征,即在耳蜗解剖结构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者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发病率。有人总结了偏好发生面神经刺激征和较不易发生的植入者颞骨解剖结构差异,结果发现较易发生面神经刺激征的植入者的耳蜗与较不容易发生的植入者略有不同。有研究无内耳畸形的面神经刺激征患者发现其耳蜗解剖结构具有一些特点,比如植入者耳蜗的底转向上转折的部分和面神经迷路段间隔骨质的特质会影响耳蜗植入者面神经刺激征的发病率,其骨质的特征包括骨质的厚度和密度,密度越低,越薄面神经刺激征发生率越高。

如果出现了面神经刺激征将如何处置。由于面神经刺激征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很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这种并发症多数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极大的缓解,而且多数并不会影响到植入者的术后效果。多数面神经刺激征在患者的术后调机过程中可以被发现,经过调机师的参数调节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即可得到缓解。如在调机过程中需要观察植入者对电刺激的反应,主诉出现面部不适感,即应考虑到面神经刺激征,记录发生时的电极数目,刺激量等参数,以利于下面调整参数,减轻症状。

首先需要确定可以引起面神经刺激征的电极,由于植入者耳蜗的底转向上转折的部分和面神经迷路段距离最近,他们间隔骨质最薄,由于UBTC,LSFN所在的部位是植入耳蜗内电极的中间部位的电极,因此某些植入者的中间部位的电极较容易面神经刺激征,在调机过程中调机师需对这些部位的电极给与特别的重视。而在确定了可以引起面神经刺激征的电极后下面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缓解甚至消除面神经刺激征。目前对于减轻面神经刺激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降低电刺激强度,降低刺激强度后可以减少电极发出电流的扩散范围,以此来降低面神经受到电刺激的可能性。缺点就是刺激强度降低后会导致植入者听到声音的声强下降。2)为了维持电刺激的声音强度,可以在降低刺激强度的同时增加刺激波的刺激时程,缺点就是刺激波的时程增长后会导致刺激频率的下降,刺激频率下降会导致部分植入者的言语识别率降低,影响植入者的术后效果,在听神经发育不全的植入者中特别明显,采用较高刺激频率的言语处理策略,比较容易引起听神经发育不全植入者的面神经刺激征症状。3)采用其他特殊的波形以减少刺激波电流的扩散范围。

如上图A所示左侧为biphasic(双相位)波形,这是现在人工耳蜗常用的电刺激波形,为相位相反,刺激强度相等,刺激时程相同的两个波形。右侧为triphasic(三相位)波形,由相位一侧和相位相反的两个波形组成,两个相位相反的波形刺激量强度相同,刺激时程相加后相等。经研究发现这两个波形的刺激量相对,但是三相位波形的电流扩散范围较局限,可减少发生面神经刺激征的可能性。4)如果以上措施均无法有效的减轻面神经刺激征症状,则可以关闭引起面神经刺激征的电极。但是如果关闭的电极过多,则必然会影响到植入者的术后效果。5)最后可考虑的处理方法是更换植入体,用比较靠近蜗轴的预弯电极取代较靠近耳蜗外侧壁的直电极。

其原理为如上图左侧所示为较靠近耳蜗外侧壁的直电极,在引起相同的声强的前提条件下,其电极释放的电信号的刺激量较高,导致其扩散的范围较广泛,比较容易传导至附近的组织,也更容易引起面神经刺激征。而右侧的预弯电极更靠近听神经所在的蜗轴,电阻较低,在引起相同声强的条件下,其所需的电流强度明显较低,这样较不容易扩散至周围的组织,从而也较不容易引起面神经刺激征。有极少数植入者的面神经刺激征非常的严重,而且较不易解决,可能严重到完全无法开机,一旦人工耳蜗开机听到声音后即可出现无法忍受的面神经刺激征,最终可能导致不得不取出植入体。

综上所述面神经刺激征多数可以通过调节各种刺激参数得到较好的解决,但是某些方法会导致植入者的听觉言语能力下降,这需要在解决面神经刺激征和维持听觉言语功能之间做出必要的妥协。

人工耳蜗

谢谢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yalmint168.com/eyhzyc/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