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亿。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老年性耳聋有万,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不断增加。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为了降低耳聋发生率,控制新生聋儿数量的增长,卫生部等10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EarCareDay)。
耳鸣耳聋,耳朵很受伤
耳朵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听,所以耳科最多的疾病就是听力下降。感冒、耳朵炎症、药物等都可引起听力的下降。一旦耳朵听不见,就会影响人际交流,时间久了甚至连语言功能也退化。另外,耳聋也分为很多种,按照病因和病变的部位分为传导性聋和神经性聋。
声音首先进入外耳,通过鼓膜,到中耳内耳,这是一个声音传导的通路,如果这个通路不通就可致传导性耳聋。慢性中耳炎是耳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听力下降的最常见原因。此外,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耳发育异常、外耳道异物、鼓室硬化症、耳硬化症、中耳良性或恶性肿瘤等也会导致传导性耳聋。
耳朵要完成听觉功能,还需要听神经协同作用,共同将声音信号传入大脑的听觉中枢。如果是因为内耳及听觉神经出现病理改变引起的耳聋就是神经性聋。神经性聋往往很难治疗,关键是要及时就诊。专家称,耳聋防治的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聋哑的发生率。
常见的耳病有哪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它是导致传导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症状是反复耳流脓、鼓膜穿孔、听力逐渐下降,合并胆脂瘤者,可引起多种颅内外并发症。
预防:尽量避免感冒及耳进水,减少急性发作;应尽早接受手术,清除中耳病灶,重建听力,防治并发症。
突发性耳聋
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突发性神经性耳聋,目前认为是血管病变、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内耳损伤所致。通常在睡醒后发现单侧明显的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眩晕症状。
预防: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及精神紧张。
分泌性中耳炎
当中耳的引流通道——咽鼓管阻塞时可出现中耳积液,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及耳隔膜感。长期的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是其常见的病因。
预防:去除其病因,积极治疗鼻腔、鼻咽疾病;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吸收及排出;必要时鼓膜穿刺抽液或进行鼓膜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
耵聍栓塞
耵聍俗称“耳屎”,是人体外耳道正常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保护作用,分泌过多或排除受阻时可导致外耳道堵塞,从而影响声音传导。
预防:平时注意避免耳道进水;别乱挖耳,以减少损伤及感染;耵聍过多者,可定期清洁耳道。
老年性耳聋和小儿神经性聋
老年性耳聋是由于内耳和听神经的退行性变所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聋,一般发生于60岁以后,是老人年致聋的主要原因。
预防: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延缓神经及微血管病变。治疗方面主要是依靠戴助听器提高听力,严重者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小儿耳聋及早发现关键是新生儿听力筛查,重度聋的治疗手段主要依靠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聋儿康复的最主要原则。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我们的耳朵
保护耳朵要从精神情绪开始,当人情绪激动或着急之后,人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使内耳小动脉血管发生痉挛,小血管内血流缓慢,造成内耳供氧不足,导致突发性耳聋。
其次耳朵保健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引发耳蜗损害最多的一种耳毒性药物,因此,避免滥用这类抗生素是降低药物性耳聋的一项重要措施。家族中有耳毒性药物过敏史者更应慎用此类药物。
最重要的是耳朵保健避免长时间接触高分贝噪音。长时间接触高分贝的噪音会损害听毛细胞,损伤内耳,从而导致噪音性耳聋。工厂的噪音会导致职业性的噪音性耳聋,卡拉ok等噪音很大的娱乐场所应尽量不去,另外也应避免长时间听耳塞,否则会引起听力减退。
最后,不要经常掏耳朵。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掏耳朵时,稍不注意,掏耳勺还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yalmint168.com/eyhzss/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