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话里,大自然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鸟儿把美妙的音符送上蓝天,花草树木歌唱着快乐的生活,林间的石头摇曳着曼妙的舞姿……真实世界里却有些会跳舞的“石头”,让人爱之不易。这不,前段时间市区的刘阿姨在外走路时觉得天旋地转,回到家躺下休息以为天花板在坠落,连转颈、翻身、起床都有种灵魂被抛出去的体验,身体还在床上,灵魂却像是在欢乐场上的大摆锤上肆意摇摆。直到上周,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后,医生才为她找到了罪魁祸首,竟然是耳朵里的“石头”在跳舞,临床上称之为耳石症。
1
揭开耳石症的神秘面纱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是常见的前庭疾病,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2
耳石症的朋友们颈性眩晕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反复发作与颈部运动有关,眩晕可伴有耳鸣、耳痛、头痛、视觉症状、颈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少数病人发作时出现意识障碍。前庭功能、颈椎X线,TCD检查可发现颈椎病变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性眩晕
多发生于老年人,因前庭系统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可伴有耳鸣、耳聋、视觉症状、肢体麻痹、构音困难。CT、MRI、TCD检查可发现脑供血不足等异常。
3
让耳朵里的“石头”不再尽情舞蹈对于耳石症的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1.前庭抑制剂的应用,如脑益嗪、非那根等;2.继发性耳石症应进行病因治疗;3.体位疗法;4.管石解脱法;5.管石复位法;6.Epley复位法:本法一般只需一次,简单效果佳;7.CH-BPPV耳石复位法;8.中医针灸治疗。
目前临床上治疗“耳石症”以手法复位为主,即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再刺激神经末梢。
A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扶头,头转向患耳45°,背后放置一个枕头以便仰卧时垫肩。
B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头后仰45°,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直至眩晕消失。
C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保持头位30秒以上。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
D-F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
G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在手法复位后,大多数患者的不适症状可有效缓解,部分患者仍有持续性的头昏沉不清,短暂性行走不稳等残余症状。可综合临床特点采用药物或针灸推拿疗法综合治疗。
日常生活中如何能避免耳石症的出现呢?出现耳石症的,除了老年人的退行性变化之外,最容易中招的人群是广大低头族。低头时间过长或作息不规范,可能导致内耳毛细血管暂时性缺血,耳石容易脱落。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健康才是人类唯一的康庄大道。
供稿:神经内科郭昊睿
责任编辑:高方圆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yalmint168.com/eyhzfy/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