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耳硬化症状 >> 耳硬化症手术 >> 正文 >> 正文

心理学与生活上半部分看完升仙

来源:耳硬化症状 时间:2020-11-25

[TOC]

第一章生活中的心理学一、心理学为何独具特色1、定义

心理学(psychology):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科学的方法(scientificmethod)包括一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这种方法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另定义见第二章)

行为(behavior):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

2、心理学的目标

  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1)描述发生的事情

  行为数据(behavioraldata):是关于机体的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按照事实的本相去收集它们

(2)解释发生的事情

  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做机体变量(organismicvariables)。也称秉性变量(dispositionalvariables)。

  对行为的外部影响是环境变量(environmental)或情境变量(situational)。

(3)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量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通常依据它们能多好地做出精确且全面的预测来判断它们的优劣。

  科学的预测也必须被足够精确地加以叙述,指出是什么样的机制把那些事件与特定的预测物联系起来。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行为将会改变。

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1、心理学的历史根基

(1)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心理的内容

  科学方法、精确的度量以及数据的统计方法的强调,是冯特心理学的传统特色。

  内省法,即由个体系统地检查自己有关特定感官经验的思维和感觉。

  结构主义即心理和行为的结构的研究。

  所有的人类精神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这个观点的目标是通过分析感觉的构成因素以及其他组成个体精神生活的体验,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潜在结构。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有目的的心理

  意识是流动的,是与环境持续互相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内容,重要的是心理过程的行为和机能,而不是心理的机能。

  对那些使机体适应环境和有效地发生功能的、习得的习惯,赋予了基本的重要性。

心理学的观点

//(1)生物学的观点(biologicalperspective)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能够最终依据生物化学过程加以理解:即使最复杂的现象,也能够通过被分析或简化为更小更具体的单位来理解。行为是被躯体结构和遗传过程所决定的。经验可以通过改变内部的生物结构和过程来改变行为。//(2)心理动力学观点(psychodynamicperspective)人的行为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的,而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紧张度。//(3)行为主义观点(behavioristperspective)   寻求理解理解特定的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首先,行为主义者分析先行的环境条件。其次,他们把行为反应研究的主要对象看作是理解、预测和控制行为。最后,他们查看跟随反应出现的可观察到的结果。   它对严格的实验和仔细定义的变量的强调,影响了心理学的大多数领域,其原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4)人本主义观点(humanisticperspective)   人们是先天良好而且具有选择能力的有能动性的动物。人类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在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寻找行为模式;   中心是人的思维以及所有的认识过程——注意、思考、记忆和理解。   行为只是部分地由先前的环境事件和过去的行为结果所决定。一些最重要的行为是从全新的思维方式中产生的,而并非是从过去使用过的可预测的方式中产生。想象与过去和现在完全不同的选择和可能性的能力,使人们能够朝着超越当下环境的将来而工作。//(6)进化论观点(evolutionaryperspective)   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一样,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以达成特定的适应性目标。把极长的进化过程作为中心解释原则。//(7)文化观点(culturalperspective)   研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中的跨文化差异   确定研究者发展出的理论是否适用于所有人,还是只适用于一个更小的特定人群。

当代心理学七种观点比较

观点研究的焦点基本研究主题心理动力学无意识驱动力丨冲突视行为为无意识动机的外显表达行为主义特定的外显反应行为及其刺激的原因和结果人本主义人类经验和潜能生活方式认知心理过程丨语言通过行为指标推断心理过程生物学脑与神经系统过程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生物化学基础进化论进化的心理适应性按照进化形成适应性功能发展出的心理机制社会文化态度和行为的跨文化模式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方面和文化特异性方面

各种观点的比较,以攻击性为例

心理动力学观点。把攻击作为对挫折的反应来分析,挫折可能来自于不能获得快乐感,比如不公平的权威。将攻击视为成人的-种对抗转移,这种对抗可能源自童年期针对父母的对抗。

行为主义观点。确定过往攻击性反应受到的强化,比如对一个打了同学或兄弟姐妹的孩子予以特别的   理论(theory):是一个组织起来的概念集合,可以用来解释一种现象或一系列现象。决定论的假设,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结果,或者说是由其所决定的。

  大多数心理学理论有一个一般的核心,即决定论(determinism)假设,认为,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结果,或者说是有其所决定的。

  假设(hypothesis)是对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试探性的、可以检验的阐述。

二、验证的背景:客观性的保障

  验证的背景(contextofjustification)是把证据拿来验证假设的研究阶段。

  科学的方法(scientificmethod):是通过将错误降低到最小,提出可靠的归纳等方法来收集和解释证据的一般的程序集合。

1、观察者偏见和操作定义

  观察者偏见(observerbias)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意味着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

  对概念含义进行标准化的策略我们称为操作化。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definition):是以测量它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在一个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

  变量(variable)是一些在量和质上变化的因素。

  在实验中,其值相对于情境中其他变量而言独立自由变化的刺激条件叫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

  其值是一个或更多自变量变动的结果的变量被称为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他们依赖于刺激条件的变化。

2、实验法:另一个可选择的解释和控制的必要

  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s):操作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其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明确一种强烈的因果关系。

(1)客观性的挑战

  当一些不是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境中的因素确实影响了被试的行为,并对数据的解释增加混乱的时候,我们称这些因素为混淆变量(confoundingvariable)。

  当研究者或观察者向被试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导出期望的反应时,非有意的期望效应(expectancyeffects)就发生了。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效应。

  当没有任何一种实验操作时,参加实验的被试也改变了他们的行为,这时,安慰剂效应(placeboeffect)就产生了。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

(2)补救措施

  控制程序(controlprocedures)——它是一些力图使所有变量和条件保持恒定的方法。

  双盲控制(double-blindcontrol):实验助手和被试都不知道哪一名被试进行了哪项处理来消除偏见。

  安慰剂控制: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实验条件,属于控制的一般范畴,以使实验者确保他们自己正在进行恰当的比较。

  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designs):被试被随机地分配到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来接受不同的程序。

  样本(sample)总体(population)

  如果一个样本在诸如男女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分布都与总体的特征非常匹配,这个样本就是总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representativesample)。

  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design):用每一个被试作为他自己的参照。

  A-B-A设计,被试首先经历基线情境(A),然后进行实验处理(B),最后再回到基线(A)。

3、相关法

  相关法(correlationalmethods):当力图决定两个变量、特质或者属性关联到什么程度时使用的方法。

  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精确程度,称为相关系数(correlationcoefficient)。

  相关可能反映一部分因果关系,或者根本就不反映因果关系。

三、心理测量1、获得信度和效度

  信度(reliability):指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结果具有可信性指在相似的测验条件下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效度(validity):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精确地测量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一个有效的实验意味着研究者能把研究结果概括到更大的范围。

  自我报告法(self-reportmeasures)是口头报告(写或说)研究者提出的问题。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开放式问题指能自由组织言语回答问题

2、行为测量和观察

  行为测量(behavioralmeasures):是研究外显行为和可观察、可记录的反应的方法。

  观察是一种研究人们做什么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可有计划、准确和系统地进行观察。

  对于直接的观察,研究的行为是清晰可见的、外显的、可记录的。直接观察经常存在技术上的争议。在自然观察中,不改变或干扰自然环境,研究者能观察到一些自然情况下发生的行为。

  个案研究(casestudy):对特殊个体进行透彻分析有助于理解人类经验的普遍特性。

四、人类和动物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事后解说(debriefing):给被试一份详细的事后解说,在这份报告中研究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这个研究的信息,并且确保被试没有疑惑、没有心烦、没有尴尬。

五、分析数据

  描述统计(descriptivestatistics):在客观的、同一的方法基础上使用数学程序描述数字数据的不同方面。

  推论统计(inferentialstatistics):利用概率论做出可靠的推论:什么样的结果可能仅仅是由于随机变异而产生的。

1、描述统计

  频次分布(frequencydistribution)状态——总结每类分数出现的频次。

  只用一个有代表性的分数来作为通过对组被试的测量所获得的多数典型分数的指标被称为集中趋势的度量(measureofcentraltendency)。

  众数(mode)是一个比其他数出现次数都要多的数值。

  中数(mediam):它将一组数据中高分的一半与低分的另一半区分开来。高出中数分数的数量与低于它分数的数量相等。当分数的个数为奇数时,中数是位于数据分布中间的那个分数;当分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研究者常常以最中间的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作为中数。

  平均数(mean)M=(Σx)/N

  离散性的度量(measuresofvariability):是描述围绕在某些集中趋势度量周围的分数分布情况的统计量

  全距(range),即频率分布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差值。

  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代表着所有分数与其平均数之间的平均差值。

  相关系数(correlationcoefficient):它是关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和性质的一个度量。

2、推论统计

  正态曲线(normalcarve):曲线是左右对称的,呈钟型单峰,平均数等于中数也等于众数,特定的分数在曲线下的面积成一定的比例。

  当由随机因素导致的概率不足5%,显著差异(significantdifference)是指符合这一标准的差异。

第三章行为的生物学和进化基础一、遗传和行为1、进化与自然选择

动物种属的变化是自然过程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动物对自然的适应和自然对不适应动物的淘汰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

特殊环境不变,基因型(genotype)就决定了动物的生理发育和行为发展。

动物的外表行为表现和具有的行为模式被称之为它的表型(phenotype)。其表型可能已经与环境发生了作用。

基因决定了环境因素影响遗传表型效应的范围。

2、人类基因型的变异

  父母给了你一部分天赋中包含你父母、祖父母以及你家族中几代先辈的特性,结果对你的个体发育和发展打下了特殊的生物学烙印并确定了发育时程表。研究遗传(heredity)机制的学科,即个体从其祖辈继承体质和心理特质的研究,被称为遗传学(genetics)。

  在你的每个细胞核内都存在着称之为DNA的遗传物质。DNA组成很小的单元,称之为基因(genes)。基因负载着蛋白质合成的密码。这些蛋白质调节着身体的生理过程并表达表征特征:身体解剖特点、体力、智力和一些行为模式。

  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s):是含有决定男性或女性体质特征的基因密码的染色体。

  人类行为遗传学(humanbehaviorgenetics):研究把心理学和遗传学统一起来,探索遗传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试图回答关于多种行为模式的问题,这一领域主要用进化论观点,解释人类和其他动物物种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体系。

  社会生物学   脑研究的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设想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

  年,谢林顿(CharlesSherrington)爵士在脊髓水平上实现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之间的直接联系形成了反射活动,也提出了神经系统存在兴奋和抑制(excitatoryandinhibitoryprocesses)的过程的概念。

  卡扎尔(Cajal)发现相邻神经元之间存在物理间隙,赫布(DonaldHebb)设想人脑不是一块组织,而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结构系列。

  神经科学(neuroscience)

1、对脑的窃听

(1)对脑的干预

  布洛卡区(Broca’sarea):表达中枢。

  一些技术用于损伤脑局部区的组织,如手术切除、切断这些区的神经联系、或者通过应用短暂高热或冷以及电等手段损毁这些脑区。

  黑斯(WalterHess)首先使用电刺激探查脑的深部结构。

(2)记录和反映脑活动

  电极记录脑的电活动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来描绘脑功能。

  记录单个细胞的电活动能说明对环境刺激个别脑细胞的活动变化。

  头皮上放一些电极,记录大范围整合性电活动模式,可以提供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或者是放大了的脑活动记录。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scans)

  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

2、神经系统

由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peripheralnervoussystem,PNS)。

  CNS由脑和脊髓内的全部神经元组成;PNS由联系CNS和身体的全部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组成。

  CNS的工作在于整合和调谐全身的功能。加工全部传入的神经信息,向身体不同部分发出命令。脊髓是将脑与PNS联系起来的神经元干线。脊髓协调身体左、右侧活动并负责不需脑参与的快速简单动作反射。

  躯体神经系统(somaticnervoussystem,SNS),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调节身体骨骼肌的动作。

  自主神经系统(automaticnervoussystem,ANS),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维持机体的基本生命过程。进一步分成交感(sympathetic)和副交感(parasympathetic)神经系统,交感神经支配应付紧急情况的反应;副交感神经监测身体内部功能常规活动。

3、脑结构和它的功能

  人脑结构最深层称脑干的结构主要与自主过程,如心率、呼吸、吞咽和消化等功能有关。边缘系统,它与动机、情感和记忆过程有关。大脑及其表层即大脑皮层整合感觉信息,协调你的运动,促成抽象思维和推理。

(1)脑干、丘脑和小脑

  脑干(brainstem),综合调节机体内部状态的脑结构。延髓(medulla)位于脊髓的最上端,是呼吸、血压和心搏调节中枢。

  桥脑(pons)提供传入纤维到其他脑干结构和小脑之中。网状结构(reticularformation)它唤醒大脑皮层去注意新刺激,甚至在睡眠中也保持警觉。

  丘脑(thalamus)的长纤维束、传往的感觉信息可通过丘脑到达大脑皮层适当区,并在那里进一步加工。

  小脑(cerebellum)调协着身体的运动,控制姿势并维持平衡。

  脑干、丘脑和小脑:主要与其他基本生命过程有关,包括呼吸、脉博、唤醒、运动、平衡和感觉信息的简单加工。

(2)边缘系统

  与动机、情绪状态和记忆过程相关。它也参与体温、血压和血糖水平的调节并执行其他体内环境的调节活动。由海马、杏仁核和下丘脑组成。

  海马(hippocampus)在外显记忆获得中具有重要作用。外显记忆是一类对提取自己觉知的过程。

  海马的损伤并不妨碍获得意识觉知之外的内隐记忆。

  杏仁核(amygdala)在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形成中具有一定作用。

  下丘脑(hypothalamus)调节动机行为,包括摄食、饮水、体温调节和性唤醒。下丘脑维持着身体内部平衡或内稳态。

(3)大脑

  大脑(cerebrum)的作用是调节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功能。大脑的外表面由数十亿细胞组成,形成1/10英寸厚度的薄层组织,称为大脑皮层(cerebralcortex)。大脑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半,称为大脑两半球(cerebralhemispheres)。

  胼胝体(corpuscallosum),它在两半球之间发送和传递信息。

  额叶(frontallobe)具有运动控制和进行认知活动的功能。

  顶叶(parietalobe)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位于中央沟之后。

  枕叶(occipitallobe)是视觉信息到达的部位,位于后头部。

  颞叶(temporallobe)负责听觉过程,位于外侧裂下部,即每个大脑半球的侧面。

  身体随意肌首位与中央购置前的额叶运动区皮层(motorcortex)的控制,产生随意动作。脑一侧发出的命令传向身体对侧的肌肉。身体下部如脚趾的肌肉受运动区皮层顶部神经元的控制。身体上部比下部从皮层得到更精细的运动指令。

  两半球的大脑皮层均含四叶。

  躯体感觉皮层(somatosensorycortex):位于中央沟之后,这一皮层区处理温度、触觉、躯体、位置和疼痛的信息。感觉皮层的上部与身体下部相关,下部皮层与身体上部相关。最大的感觉皮层区与唇、舌、大拇指和食指的感觉相关。右半球感觉皮层接受身体左侧的感觉信息,左半球感觉皮层接受身体右侧的感觉信息。

  听皮层(auditorycortex)位于两侧颞叶,每侧半球的听皮层都从两只耳朵接受听觉信息。

  视皮层(visualcoertex)中最大区接受眼后部视网膜中心区的传入信息,这里传递的视觉细节信息量较大。

  大部分皮层的功能与解释和整合信息有关。

  联络区皮层(associatecortex)使你将不同感觉模式的信息结合起来,用于筹划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角回,在那里对词的视觉编码与听觉编码加以比较。

4、半球功能一侧化

  当一侧脑半球完成这些功能时具有主要作用,则认为这就是功能一侧化。

  对于多数人,言语是左半球的功能。所以作半球可以把看到的信息表达出来,有半球则不能。(割裂脑实验研究)

  加工同样信息时,左半球倾向于分析式风格,一点一点地处理。右半球倾向于全息式风格,从整体模式上处理信息。

  左利手者语言优势半球为右侧或者均衡地存在于两半球。

  男性大脑最大的激活区位于左半球,而女性大脑激活区大都位于左、右两半球。

5、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system),辅助神经系统的工作。

  激素(hormones)影响身体的生长。

它们启动、维持和终止性特征和副性征;

影响唤醒和觉知的水平;

作为情绪变化的基础,调节代谢以及身体利用其能量储存的速率;

内分泌系统帮助机体战胜感染和疾病,促进要体的生存。促进物种生存和延续发展。

  激素对身体化学调节程序的作用,只能在遗传上早已确定的反应部位上发生。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间的中转站。

  脑垂体(pituitary)它产生约10种不同的激素,进一步影响其它内分泌腺以及影响生长的激素。没有这种生长激素会导致侏儒症,它的过量造成巨人症。

  男性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刺激睾丸分泌睾丸酮(testosterone),由睾丸酮刺激精子的产生。脑垂体也促进雄性副性征的发育,增加雄性个体的攻击性和性欲望。雌性的脑垂体激素刺激雌性激素(estrogen)的产生,雌激素是雌性激素链反应的基础,它促使女人的卵巢释放孕激素使雌性个体怀孕。

  脑垂由下丘脑控制。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

  #####1、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是这样一种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传递信息到体内其他细胞。

  初级视皮层主动地参与了视觉表象的形成。

  接收传入信号的部分是一些树突(dentrites),是接受从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发出的刺激。胞体(soma),以维持细胞的生命。从树突接受的刺激被称为轴突(axon)的纤维将所接受的刺激传递出去。

  终扣(terminalbuttons),神经元能刺激附近的腺体、肌肉或其他神经元。神经元一般只沿一个方向传递信息:从树突通过胞体沿轴突传到终扣。

  感觉神经元(sensoryneurons)从感受器细胞,将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s)从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携带到肌肉和腺体。脑内的大部分神经元是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s),它们从感觉神经元将信息传递到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胶质细胞(glialcells):

它们是支持神经元分布的网架。

帮助新生的神经元找到自己在脑内的适当位置。是脑内环境清理作用。

绝缘作用,胶质细胞形成一层绝缘外套称之为髓鞘(myelinsheath),增加了神经信号传导速度。

是保护脑使血液内的有害物质无法到达脑细胞的精细结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构成了血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

通过其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所必需的离子浓度,而对神经信息交流产生更重要的作用。

  #####2、动作电位

  神经元内液对于外液而言,具有相对的负电压70毫伏,这一轻微的极化电位称之为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它提供了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背景。

  离子通道(ionchannels):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可兴奋的部分,它能选择性地允许一定离子流入和流出。抑制性传入引起离子通道努力工作,以维持细胞内的负电荷,因此使细胞难于发放。兴奋性传入引起离子通道的变化,允许钠离子流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发放。

  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当兴奋性传入对于抑制性传入足够强而达到去极化,当细胞内从-70毫伏变到-55毫伏时,动作电位就开始了。神经元内部对外部变为相对正电位,说明神经元完全去极化了。

  动作电位遵从全或无规律(all-or-nonelaw):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受阈上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一旦兴奋性传入总和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产生,如果未达到阈值水平,就没有动作电位出现。动作电位大小沿轴突全长传播时并不减弱。

  朗飞氏节(NodesofRanvier):由髓鞘轴突的神经元内,动作电位从一个节向下一个节跳跃式传递,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节省在轴突上个电离子通道开、闭所需的能量。

  多结节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由于髓鞘退化而引起的严重障碍,复视、颤抖,甚至麻痹。

  电位传过一个轴突节段后,神经元的这部分就进入不应期(refractoryperiod),绝对不应期时,下一个刺激无论多么强,都不能引起另一个动作电位的产生;相对不应期使神经元只对强的刺激发放冲动。

  不应期的部分作用在于保证动作电位只沿轴突向下传播,它不能反向传播。

3、突触传递

  突触(synapse)包括:

突触前膜:发送信息的神经元的终扣。

突触后膜:接受信息神经元的数突或胞体的表面。

和两者之间的间隙

  突触传递(synaptictransmission)始于动作电位到达终扣引发出一个小泡,称之为突触囊泡,它逐渐前移并把自己固定在终扣的膜下,囊泡内是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能引起其他神经元兴奋的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与镶嵌在突触后膜内的受体分子的结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不能有其他递质或化学分子附着到受体分子上;

第二,神经递质的形状必须与受体分子形状匹配。

  同样一种递质在一种突触中可以产生兴奋作用,而在另一种突触中却产生抑制作用。

4、神经递质及其功能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osease):记忆丧失是由于分泌乙酰胆碱的神经元退行性变化所造成。在神经和肌肉结点上,乙酰胆碱也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它引起肌肉收缩。

  (2)GABA

  GABA(gamma-aminobutyricacid)是γ—氨基丁酸的缩写,是最普通的脑内抑制性递质。全脑1/3的突触以其作为递质。对GABA敏感的神经元特别集中于丘脑、下丘脑和枕叶皮层等脑结构中。

  焦虑症通常用苯二氮杂卓类,如安定或Xanax可以提高GABA的活性。

  (3)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安

  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包括两类重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去甲肾上腺素显然与抑郁症有关,增加脑内这种递质含量的药物,可以提高情感状态,减轻抑郁。相反,精神分裂症病人脑内多巴胺高于正常水平。

  帕金森氏症,这是一种运动功能的进行性重大疾病,由脑内制造多巴胺的神经元退行病变引起。

  5-羟色胺(serotonin)的神经元都位于脑干,这一结构与唤醒水平和很多自主神经过程有关。致幻药LSD,即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aciddiethylamide),抑制5-羟色胺神经元而产生幻觉效应。

  许多抗抑郁药物如Prozac由于妨碍5-羟色胺从突触间隙移出,而增强其作用。

  (4)内啡呔

  内啡肽(endophins)是一组神经调质类的化学物质。神经调质(nenromodulator)是能够改变或调节突触后神经元功能的物质。在情绪性行为和疼痛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纳洛酮(naloxone)的作用是阻断吗啡和内啡肽与受体的结合。

  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和一氧化氮可以发挥神经递质作用。

第四章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结构——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

一、关于世界的感觉知识1、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的关系。

(1)绝对阈限和感觉适应

  绝对阈限(absolutethreshould)——产生感觉体验需要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

  心理测量函数(psychometricfunction)表示每一种刺激强度下刺激被觉察到的百分数。

  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

  感觉适应(sensoryadaptation)是指感觉系统对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2)反应偏差和信号检测论

  反应偏差(responsebias)即由一些与刺激的感觉特性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观察者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而产生的系统趋势。

  信号检测论(signaldetectiontheory,SDT)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信号检测论并不严格地   根据是否有信号出现和观察者的反应是否正确,可以区分四种反应: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

  检测矩阵称为权衡矩阵。

  代价高于刺激没有出现时你说是(虚报)的代价,你将更多地采用是策略。

  差别阈限(differencethreshold),能识别出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

  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觉察出差异的刺激值。差别阈限值也被称为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JND)。

  JND随标准刺激小棒长度的增加而增加。把这种关系称为韦伯定律:刺激之间的JND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的。

  △I/I=k,I表示标准刺激强度;△I表示产生JND的增量。K是某种刺激的比值,称为韦伯常数。

2、从物理事件到心理事件

  感觉生理学(sensoryphysiology):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枢事件的转换机制。这个研究领域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从物理能量到感觉体验之间一系列事件链条中枢水平的变化。我们把从一种物理能量形式(如光)到另一种形式(如神经冲动)的转化称为换能(transduction)。

  信息传递过程:

  特异性的感觉器觉察环境刺激——感受器把感觉信号的物理形式转换为能够被神经系统加工的细胞信号——细胞信号向更高水平的神经细胞提供信息——神经细胞通过不同的觉察器整合信息。

  信号传入感觉系统的程度越深,信息就被整合为更加复杂的编码冰上传到特定的感觉区和联合皮质。

二、视觉系统1、人眼

  角膜(眼前前面透明的凸起)——眼前房——瞳孔(不透明虹膜上的开口)——晶体状(通过改变形状聚焦物体,变薄聚焦远处物体和变厚聚焦近处物体)——玻璃体液——视网膜。

2、瞳孔和晶状体

  虹膜使得瞳孔舒张和收缩以控制进入眼球的光线量。

  晶状体倒置客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图像。

  睫状肌可以改变晶体状的厚度,光学特性称为调节(ac   近点——能够清晰聚焦的最近点

3、视网膜

  把光波转换为神经信号是在视网膜完成的。

  具体由锥体和杆体细胞完成的。这些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s)在连接外部世界和神经过程的内部世界之间的神经系统中的位置是特异性的。

  黑暗中时,有1.2亿个杆体细胞(rods)在活动。

  杆体细胞有万个锥体细胞(cones)对白天的颜色和光线起作用。

  暗适应(darkadaptation)过程——从光亮处到光暗处眼睛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中央凹(fovea),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杆体细胞。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对颜色和空间细节的检测部都十分准确。

  双极细胞(bipolarcells)是一种神经细胞,它整合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并传递到神经节细胞。

  每一个神经节细胞(ganglioncell)都将整合一个或多个双极细胞的冲动,双极细胞的轴突形成视神经。

  水平细胞(horizontalcells)和无轴突细胞(amacrinecells)整合视网膜上的信息,水平细胞把感受器连接起来,无轴突细胞则负责双极细胞之间和神经节细胞之间的连接。

  存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视盘或盲点(blindpoint),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才能感觉到看不见东西,原因:一只眼睛的感受器可以加工另一只眼睛没有看到的信息;其次,大脑可以从盲点的周围区域获得相应的感觉信息。

4、传向大脑的神经通路

  大多数视觉信息的最后目的地是大脑枕叶称为初级视皮质(visualcortex)的区域。

  大量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形成每条视神经(opticnerve)在视交叉处汇合,每一条视神经的轴突在视交叉处又分为两束。

  这两束神经纤维,每一束都包括来自两只眼睛的轴突,重新命名为视束。视觉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通路,客体识别——客体看起来像什么——和位置识别——客体的位置。

  盲视:在不能对客体进行有意识视觉觉察时,他的行为也是由视觉指导的。

  当皮层损伤时,仍然完好的皮层下结构可以对这些任务进行一定水平的视觉分析,但这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表明准确的视觉行为是可以独立于意识而存在。

5、颜色视觉

(1)波长和色调

  用于辨别电磁能量的种类(包括光)的物理特性就是波长。

  可见光的波长为纳米到纳米。特定物理波长的光线产生特定的颜色感觉。

  用一个和视网膜直接相连的微型芯片来代替因疾病而失效的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功能,提供一种电刺激模式,代替来自于失效的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输入。这个系统称多单元人造视网膜芯片集(multiple-unitartificialretinachipset,MARC)。

  所有的颜色体验都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描述:色调、饱和度和明度。

  色调(hue)对光线颜色的不同性质的体验。

  饱和度(saturation)是颜色感觉的纯度和亮度。纯色有最大的饱和度;柔和的、浑浊的和浅淡的颜色的饱和度居中,灰色的饱和度为0。

  明度(brightness)是对光的强度的描述。

  各种波长的适当混合交产生白光,称为加法颜色混合(additivecolormicture)。

  色环上经过中心相互对应的两种波长,称为互补色(   减法颜色混合:没有被吸收的波长,也就是被反射的波长,就是所知觉到的蜡笔混合物的颜色。

  色盲就是部分或完全不能分辨颜色。在观察绿、黄、黑三色旗时不能产生负后像。

(2)颜色视觉的理论

  扬爵士(sirThomasYoung):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产生心理上的基本感觉:红、绿和蓝。其他的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相加或者相减混合得到的。

  赫尔姆霍茨(HermannVonHelmholtz)修正和扩展,形成杨—赫尔姆霍兹三原色理论(trichromatictheory),这一理论可以解释颜色感觉和色盲,但无法解释视觉后效以及为什么色盲者不能区分成对的颜色。

  海林(EwaldHering)拮抗加工理论(opponent-processtheory),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产生互补色的视觉后效是因为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了,因此增加了它的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色盲的类型成对地出现,是因为颜色系统实际上是由相对立的成对颜色构成的,而不是由单一的基本颜色构成的。

  这些理论描绘了两个不同的加工阶段,这些阶段与视觉系统中连续的生理结构相对应。我们了解到确实存在着两三种锥体细胞,每一种锥体细胞对特定范围的波长起反应,它们对特定波长范围的光线最敏感。(蓝细胞)对波长为纳米;(绿细胞)对纳米;(红细胞)对纳米,证实了赫尔姆霍兹的预测:颜色视觉依赖于三种颜色感受器,色盲者缺少一种或者多种锥体感受器。

  拮抗加工理论以及赫尔维奇和詹姆士认为每个颜色对的两个成分是通过神经抑制而实现其对立作用(拮抗)的。一些神经节细胞接受来自红光的兴奋性输入和来自绿光的抑制性输入。系统内的其他细胞的兴奋和抑制是相对立的过程。而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综合三种锥体细胞的输出结果,这两种神经节细胞联系起来形成了红/绿的拮抗加工系统的生理基础。神经节细胞组成了蓝/黄拮抗系统。黑/白拮抗系统影响我们知觉颜色的饱和度和明度。

6、复杂的视觉分析

  感受野(receptivefield)是指接受刺激的视觉区域。视觉通路上细胞的感受野就是接受刺激的视野区域。视网膜上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是同心圆。

  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感受野有两种:

一种是,在中央区的刺激可以引起细胞的兴奋,而在周围区域的刺激能抑制该细胞。

另一种是,和前一种细胞有相反的兴奋——抑制模式,抑制的中央区和兴奋的周围区域。

  刺激对比可以引起神经节细胞的最大兴奋。

  休贝尔(DavidHubel)和威塞尔(TorstenWiesel)对视皮层细胞感受野研究,发现细胞的组织方式,即对最可能引起他们放电的视觉细胞是有比较严格的限制的,如一种皮层细胞称简单细胞,对它们“偏好”朝向的小棒有最强的反应;复杂细胞也有偏好,但小棒必须运动。超复杂细胞要求运动的小棒有特定的长度或者特定的运动角度。

  人们对世界的知觉经常是外部信息(进入眼睛中的光波)和竞争信息的内部资源,两者的联合表征。

三、听觉1、物理声音

  频率是指在给定时间内波的周期循环次数。振幅是指专用波强度的物理特性。

2、声音的心理维度

(1)音高

  音高(pitch)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敏感的纯音范围是从20赫兹的低频到赫兹的高频。

  在频率很低的时候,频率只要增加一点点,就能引起音高的显著增高。在频率较高时,你需要将频率提高很多才能够感觉到音高的差异。

(2)响度

  响度(loudness)或者物理强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大的声波会给人大声的感觉。

(3)音色

  声音的音色(timbre)反映了复杂声波的成分。

  纯音只有一个频率和振幅。

  在复杂音调中,听到的声音的最低频率被称为基音,较高的频率被称为泛音或者和弦,它们是基音的简单倍数。

  噪音是没有清晰的和基因频率与泛音的简单结构,噪音包含互相之间没有系统关系的多种频率,因为没有基音所以感觉不到音调。

3、听觉的生理基础

(1)听觉系统

声音的四个基本能量的转换:

空气中的声波必须在耳蜗中的转换为流动波;

然后流动波导致基底膜的机械振动;

这些振动必须转换成电脉冲;

电脉冲必须传入听皮层。

耳蜗(cochlea)是充满液体的螺旋管,基底膜(basilarmembrane)位于中央并贯穿始终。当镫骨振动位于耳蜗底部的卵圆窗时,耳蜗中的液体使得基膜以波浪的方式运动。(称海浪波)

  基底膜的波浪形运动使得与基底膜相连的毛细胞弯曲。当毛细胞弯曲时,它们刺激神经末梢,将基底膜的物理振动转换为神经活动。

  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auditorynerve)的纤维束离开耳蜗。这些神经纤维与脑干的耳蜗核相遇。

  从一只耳朵来的刺激传递到两侧的大脑。

  传导性耳聋,是由于空气振动传导到耳蜗时出现问题而引起的。

  神经性耳聋,是耳中产生神经冲动或传导到听皮层的一种神经机制的损伤。

(2)音调知觉理论

  地点说(placetheory)赫尔姆霍兹于年提出。贝克西修正。

  不同的频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产生它们最大的运动。对高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位于耳蜗底部,也就是卵圆窗和正圆窗所在的位置。低频率的音调来说,最大运动区域在相反的一端。音调的知觉取决于基底膜上发生最大刺激的具体位置。

  频率说(frequencytheory),通过基底膜振动的频率来解释音调。基底膜的震动将引起同样频率的神经放电,神经放电的频率就是音调的神经编码。无法解释高频音的产生。

  齐射原理(volleyprinciple),齐射原理可以解释高频音的产生。一些神经元通过联合的活动形式,或者称为齐射,在刺激音调为乃至更高频率的时候放电。

  频率可以说更好地解释低于Hz的频率的声音编码。地点说可以很好地解释Hz以上的音调知觉。在Hz和Hz之间,两种理论都可以应用。

(3)声音定位

  回音定位法——发出的高音调声波试探物体,并获得关于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结构和运动的反馈。运用声音来判定物体的空间位置是基于两种机制来实现的:对到达每只耳朵的声音相对时间和相对强度的测量。

听觉系统的神经元会在两耳之间产生特定时间延迟的时候特异性地放电。大脑运用这种到达时间的不对称性信息来对空间中的声音源做出精确的估计。

强度差取决于相对头而言的音调波长的相对大小。波长大、频率低的声音事实上没有表现出强度差异,而波长小、高频率的声音则表现出可测量的强度差异。当声音到达两只耳朵时,大脑再次利用特异性细胞来探测细胞差异。

四、其他感觉1、嗅觉

  有8个物质分子就可以发起一个神经冲动,不过至少要刺激40个神经末梢才能闻到那个物质的气味。

  神经冲动将嗅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前额叶下部的嗅球(olfactorybulb)。

  气味刺激产生嗅觉的过程开始于化学物质流入嗅神经元的离子通道。

  信息素(pheromones)是特定物种内一种用来传递性感受性、危险、领地分界和食物源等信息的化学物质。

  人类也能够分泌和感受信息素类物质的能力。

2、味觉

  吃饭的时候,味觉和嗅觉常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共同起作用。

  单个感受细胞对于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和咸中的某一个反应强烈。Umami是对于味精的味道感觉。

特定的味蕾产生反应,形成混合的甜、酸、苦、咸等滋味。

3、触觉和肤觉

  皮肤包含产生压力、温暖和寒冷感觉的神经末梢。这些感觉被称为肤觉(cutaneoussenses)。

  在身体的表层分布着众多类型的感受器细胞。每一种感受器对与皮肤接触的不同类型的刺激产生反应。当摩擦皮肤时,迈斯纳小体对此最为敏感;当一个小物体持续按压皮肤时,梅克尔触盘的反应最剧烈。我们具有独立的感受温和冷的感受器。

  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对压力敏感性的变化非常大。身体不同部分皮肤感受性的差异,不仅与这些部位皮肤中神经末梢分布的密度有关,而且与负责这些部位的感觉皮层区域的大小有关。

  那些引起性冲动感觉的皮肤区域被称作性感区(erogenouszones)。对于唤醒潜能不同的个体而言,对触觉敏感的性感区域是不同的,这依赖于对这个区域感受器的联想和集中注意的了解。

4、前庭觉和动觉

  前庭觉(vestibularsense)告诉头部——是如何根据重力作用确定方向的。这些信息的感受器是位于内耳中充满液体的导管和囊中的小纤毛。球囊和小囊负责直线上的加速和减速运动。三个导管被称作半规管,它们是相互垂直的,因此能够告诉你在任何方向上的运动。

  来自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的信息相互冲突时,就会发生运动性疾病。

  动觉(kinestheticsense)为我们提供运动过程中身体状态的反馈信息。

  运动信息的来源:位于关节中的感受器和位于肌肉和腱中的感受器。

关节中的感受器对伴随不同肢体位置和关节运动的压力变化起反应。

肌肉和腱中的感受器对伴随肌肉收缩和舒张时的张力变化起反应。

5、痛觉

  痛觉(pain)是身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1)痛觉的机制

  伤害性疼痛(nociceptivepain)是由外部有害刺激引起的负性感觉。

  神经痛(neuropathicpain)是由神经的不正常功能或过度激活造成的。

  疼痛刺激反应有特定感受器。

  外周神经纤维通过两条路将痛觉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纤维外部包裹髓磷脂的快速传导路径。

神经纤维外部没有包裹髓磷脂的慢速的、小的传导路径。

(2)痛觉心理学

  经受疼痛程度的判断过程中,你的情绪反应、背景因素和你对情景的解释与实际的物理刺激一样重要。

  约有10%的截肢者报告,他们感到断肢处严重的和慢性的疼痛,但这些肢体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是幻肢现象(phantomlimbphenomenon)。

  对疼痛的感受会受到疼痛所发生情景和习得的反应习惯的影响。

  味蕾与伤害性疼痛纤维是相连的,因此能够刺激味蕾感受器的相同的化学物质也会刺激相连的痛觉纤维。

  调节疼痛的门控理论(gate-controltheory),由梅尔扎克提出:脊髓中的细胞像门一样切断和阻止一些痛觉信号进入大脑,而允许其他信号进入。大脑和皮肤中的感受器向脊髓发送开还是闭门的信息。改进后成为痛觉神经矩阵理论,认为人们经常会在没有物理刺激的情况下感到疼痛,此时经历的疼痛全部来自于大脑。

第五章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作用是使得感觉有意义。知觉加工从连续变化、并且经常是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信息并把它们组织成稳定且有序的知觉。

  知觉对象是指被知觉到的东西——知觉加工的现象的或经验的结果。它不是物理的客体或它在感受器的图像,而是知觉活动的心理产物。

一、感觉、组织、辨认与识别

  知觉是指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件的总的过程——感觉它们,理解它们,识别和标记它们,以及准备对它们做出反应。最好的理解知觉的办法是把它分成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以及辨认与识别客体。

感觉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

知觉组织(perceptualorganization)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对一个客体的内部表征和对外部刺激的知觉。这种表征为观察者外部环境提供了有用的描述。知觉加工提供了对客体可能的大小、形状、运动、距离和朝向的估计。

辨认与识别(identificationandrecognition):辨认与识别一个物体是什么,叫什么以及如何对它做出最佳反应,要涉及更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你的理论、记忆、价值观、信仰以及对客体的态度。

1、近距和远距刺激

  视知觉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来自近距刺激的信息(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像)来解释或辨认远距刺激(环境中的客体)。

  环境中的物理客体被称为远距刺激(distalstimulus),而它们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称为近距刺激(proximalstimulus),靠近观察者。

2、真实、模糊和错觉

(1)模糊性

  模糊性(ambiguity)是理解知觉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它表明在感觉水平上单一的图像在知觉和辨认水平上可能有多种解释。

  不稳定性是两可图形最重要的特点。

  正常人类知觉最基本的性质之一是倾向于把环境中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转换成一个清晰的解释,使得你能够自信地采取行动。

(2)错觉

当你的知觉系统欺骗你用被证明是错误的方式体验一个刺激图形时,你就在感受错觉(illusion)。

  具有相同的感觉系统生理基础和对环境的类似经验,许多人在相同知觉情形下会有类似的错觉,这不同于幻觉。幻觉是由于异常生理或精神状态而使个体体验到的不能共享的知觉扭曲。

  奥佩尔几何光学错觉。

  错觉证明感觉、知觉组织和辨认在抽象概念上的差别。

  错觉本身表明你的知觉系统并不能完美地完成从近距刺激复原远距刺激的任务。

3、知觉研究的方法

  (1)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赞成经验——或者说后天——在知觉中的重要性。通过运用对环境的先验知识,观察者提出关于事物存在方式的假设或推论。知觉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是从特殊的影像推断其所表达的一般客体和事件类别。由于这种过程处于你的意识觉知以外,故赫尔姆霍兹把它称为无意识推理(unconsciousinference)。当特殊境况允许对同一种刺激有多重解释,或者当要求做出新的解释而观察者却仍喜好旧的、熟悉的解释时,错觉就会产生。

  赫尔姆霍兹把知觉分解成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分析阶段——感觉器官把物理世界分析成基本的感觉。

在第二阶段——整合阶段——你把这些感觉单元整合成对客体和其属性的知觉。对世界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去解释感觉。你的解释事实上是对知觉有根据的猜测。

  (2)格式塔心理学:心理现象只有被看成是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单元时才可以理解。

  (3)吉布森生态光学认为可以通过对现时周围环境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知觉,而不用把知觉理解为有机体的结构。生态光学理论(theoryofecologicaloptics)把注意集中在外界刺激的属性而不是你知觉刺激的机制。感知是对环境的一种积极的探索。知觉系统是在复杂和变化的环境中积极的活动的,是生物体内进化而来的。

  没有很必要去假设更高水平的知觉推论系统——知觉是直接的。尽管环境中每个客体视网膜像的大小会随着客体的距离和视角而改变,但这些变化不是随机的,而是系统的,物体反射光的某些属性在各种视角和视距条件下是保持不变的。由于人类在一个稳定性知觉对生存很重要的环境中进化,因而你的视觉系统的作用就是觉察这种稳定性。

二、注意过程

  注意(attention):注意的焦点决定了最能为知觉过程利用的信息的种类。

1、选择性注意

(1)确定注意的焦点

  目的指向选择(goaldirectedselection),反映的是你对将要注意的物体做出的选择,是你自己的目标的功能。

  刺激驱动捕获(stimulus-drivencapture)发生在刺激的特征——环境中的物体——自动抓住你的注意时,它不依赖于知觉者当时的目的。

(2)不被注意的信息的命运

  布罗本特:心理只有有限的资源去执行全部的加工。这个限制要求注意严格调整从感觉到意识的信息流。注意形成了一个通过认知系统的信息流的瓶颈,把一些信息过滤掉,让另一些信息继续进入。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表明选择发生在加工的早期,在获得输入的意义之前。

  双耳分听(dichoticlistening)技术:被试戴着耳机听同时呈现的两种录音信息——不同的信息呈现给不同的耳朵。被试被要求仅仅把两种信息中的一种重复给实验者,而把另一耳中的信息都忽略掉,这种程序称为掩蔽注意信息。

  人们总是报告说在一个喧闹的房间里,即使在聊天的时候也能听到有人喊他们的名字。这经常被称为鸡尾酒会现象。

  研究者们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加工——但没有足够到达意识觉知。

2、注意和环境中的客体

  注意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帮助你在杂乱的视觉环境中找到特殊的物体。

  寻找由一个特征决定的物体比由两个特征决定的物体更容易。

  很多复杂的信息加工是在没有注意和觉知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早期的加工阶段称为前注意加工(preattentiveprocessing),因为在感觉输入首次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的时候,它们在你去注意之前就已经被加工了。

  前注意加工能熟练地在环境中找到由单一特征定义的客体,这意味着你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搜索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即平行搜索。

  而检测特征的组合必须一个接一个,或者序列地,称为序列搜索或指向性搜索(guidedsearch)。这时你必须单独注意每个客体,确定它是否与两种特征——圆形和红色——的结合相匹配。

  注意和视觉搜索:

找到一个有一显著不同特征的客体,你可以用平行搜索。

找到一个基于特征组合的客体,你必须使用序列搜索。

平行搜索,对于只有少量干扰项和更多干扰项的刺激而言,搜索时间是没有差异的。

用序列搜索,干扰项数目的多少会产生差异。

  当两种颜色被组织成部分和整体时,成绩受额外干扰项的影响就会小得多。

三、知觉中的组织过程

  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使你有连续的知觉的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过程。个体由于这种知觉组织的结果而经验到的东西被称为知觉的对象。

1、图形、背景和封闭性

  图形(figure)是位于最前部的类似客体的区域,背景(ground)被看成是用来突出图形的幕布。

知觉组织过程专门用于区分出图形和背景,产生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

错觉轮廓(illusorycontours)在年首次被提出。

  封闭性(closure)使你把不完整的图形看成完整的。具有把刺激知觉成完整的、平衡的和对称的倾向,即使存在空隙、不平衡和不对称时也一样。

2、知觉组织原则

  组织的难题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马克斯·威特海默()研究的。

  接近律(lawofproximity):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近(最接近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

  相似律(lawofsimilarity):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

  共同命运原则(lawof   世界本身是一种普遍稳定的信息资源。对于外部环境中那些保持稳定的信息没有必要好人记忆,这样你就不必加工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了。

  “不可能”图形引发的错觉,当试图把它们整合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时候,这些细节并不能够正确地结合在一起。

4、运动知觉

  诱导运动(inducedmotion):看起来视觉系统有一种强烈的趋势把一个较大的、包围的图形作为一个较小的、被包围的图形的参照框架。

  似动(apparentmotion)的最简单的形式称为Φ现象:当视野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点以大约每秒4到5次的频率交替出现就会发生这种现象。

5、深度知觉

  对深度的解释依很多赖于很多关于距离的不同信息来源(通常称作深度线索)——包括双眼线索、运动线索和图形线索。

(1)双眼线索和运动线索

  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称为视差(retinaldisparity)。

  视觉系统能够有效地把两个或两个成像之间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解释为三维世界的深度。

  视轴辐合(convergence):当两只眼睛注视一个物体时,它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向内侧转动,当物体非常近时,眼睛必须相向转动很多以保证同样的像落在两个中央凹上。

  大脑利用你眼部肌肉的信息来判断深度。然而,眼部肌肉的视轴辐合信息对于深度知觉最多只在10英尺内有效。

  相对运动视差(relativemotionparallax),环境中物体的相对距离决定了它们在视网膜成像场景中相对运动的大小和方向。行驶的汽车看起来比近距离的物体更像是静止的。

(2)图形线索

  包括在图片中发现的各种深度信息,称为图形线索。

  插入或者遮挡、阴影、相对大小、线条透视和质地递变

  最近的物体投射的像最大,而最远的物体投射的像最小。这个原则被称为大小/距离关系原则。

  线条透视是一种同样依靠大小/距离关系的深度线索。当平行线向远处延伸时,它们在视网膜上的像会聚为一个点。

  质地梯度能提供深度线索是因为随着表面深度增加,质地的密度会变大。

  Gibson质地和深度的关系是所知觉的环境中一个恒定的变量。

6、知觉恒常性

  尽管你的感觉器接受的刺激在改变,但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变的、恒定的、稳定的,叫做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constancy),意味着虽然近距刺激的性质会随你每次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改变,但你感知的远距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的。

(1)大小和形状恒常性

  视觉系统把距离的信息与视网膜关于成像大小的信息相结合,产生通常与远距刺激实际大小相对应的客体大小的知觉。大小恒常性(sizeconstancy)是指在视网成像大小变化的情况下感知物体真实大小的能力。

推断物体大小的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具有相似形状物体性质的先验知识。

  形状恒常性(shapeconstancy)正确地感知物体的形状,即便当物体处于倾斜的位置,使得视网膜成像的形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存在实质的不同时。

  存在有效的深度信息的时候,你的视觉系统能够简单地通过考虑你与它不同部分的距离来确定一个物体的实际形状。

(2)方向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orientationconstancy)是指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改变的条件下,你识别环境中真实图形方向的能力。

  方向恒常性依赖于你内耳中的前庭系统。通过结合前庭系统的输出和视网膜上的朝向,你将能够准确地知觉出物体在环境中的朝向。

  先验的知识会提供一些关于物体朝向的附加信息。然而,当一些复杂的、不熟悉的图形以异常的朝向出现时,你可能就不容易识别它们。

(3)亮度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lightnessconstancy),即人们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将物体的白度、灰度和黑度等知觉为恒定的倾向。

  实际上,之所以存在亮度恒常性,是因为即使物体反射光线的绝对量发生了改变,反射光线的百分比却是基本上恒定的。

四、辨认与识别过程1、自下而上的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从周围的环境获取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以抽取并加工相关的信息,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bottom-upprocessing)。自下而上的加工与经验事实密切相关,它处理一定量的信息,并将外界刺激的具体物理特征转化为抽象表征。也被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

  利用已经掌握的环境信息来帮助知觉识别,并且期望影响了知觉,这种现象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processing)。包括过去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记忆中存储的概念影响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也称为概念驱动(或者是假设驱动)的加工。

  吵闹环境下,人们却很少觉察到声音信号的中断,这种现象叫做音素重建。

2、物体识别

  用于研究自下而上再认加工的一般方法:确定知觉系统用以识别知觉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比德尔曼:所有的物体都是由一系列的几何离子或几何子组成,根据“每个三维的几何都在一维的视网膜上产生独特的刺激模式”这个原则可以确定36个几何子。这种独特的规律使得可以从视网膜上的感觉刺激逆向推出外界的客体是什么。

  研究证明可以根据不完整的识别物体,然而一旦某些关键成分被破坏,那么就很难识别出整个物体。

3、情境和期望的影响

  知觉识别取决于期望和物体的物理特性。物体识别是一个构造和解释的过程。根据已有的知识、所在的场所周围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识别出的物体也会有所不同。

  定势(set)是指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

  运动定势是指准备好做一个事先设定好的快速反应。

  心理定势是指准备好根据规则、说明、期望或者是习惯倾向等来处理某些问题。

  知觉定势是指准备好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觉到特定的刺激。例如,一个新妈妈常常会有一种知觉定势,就是总觉得听到她孩子的哭声。

第六章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一、意识的内容

  意识(consciousness),表示一般的心理状态或其特殊的内容。

1、觉知和意识

  清醒时的意识通常包括那个时刻的知觉、思维、情感、表象和愿望即在特定时刻有意识地觉知到的所有经验。

  意识的三个不同水平:

基本水平,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觉知;

中间水平,对你所觉知的一个反映;

高级水平,对你自己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会思考的个体的觉知。

  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认识(或觉知)个人经历的事件具有自传的特征。自我觉知赋予你一种人历史感和认同感。

2、意识的可接近性

(1)非意识过程

  非意识(monconscious):血压的调节、呼吸等基本生理活动。

(2)前意识记忆

  只有在你的注意被吸引过去以后才能到达意识的记忆称为前意识记忆(preconsciousmemories),大量的记忆信息。

(3)未被注意的信息

  你所注意的事件及其唤起的记忆一起决定意识的范围。你会对不在你注意范围内的信息有一种无意识表征。

(4)无意识

  无意识(unconscious):意识水平之下的操作过程

3、研究意识的内容

  实验参加者在进行各种复杂任务的时候将解决过程大声地讲出来。他们尽可能详细地报告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所经历的思维序列。这种所谓出声思维报告(think-aloudprotocols)。

  经验抽样法(experience-samplingmethod):被试佩戴一些装置,它发出信号时被试应该报告他们正在感受或思考的内容。

二、意识的功能1、意识的作用

(1)帮助生存

意识对你所察觉的和你所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意识完成一种选择储存功能。

使你能基于过去的知识和对不同后果的想象来终止、思维、考虑不同的方案。

(2)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建构

  现实的个人建构是你基于你的一般知识、过去经验的记忆、当前的需要、价值、信念和将来目标对当前情境的独特解释。

  现实的文化建构是由特定一组人群的多数成员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当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发展了一种与文化建构相适应的现实的个人建构,它会被文化所肯定,同时也肯定文化建构。这种对现实的意识建构的相互肯定称为共识效度(consensualvalidation)。

2、研究意识的功能

  SLIP(SpoonerismsofLaboratory-InducedPredisposition)技术确定无意识力量影响犯言语错误的可能性的方式。

  另一种研究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之间关系的方式是把它们放在相对的位置上:AdrianMarr是否著名。

  鼻点测验:儿童获得自我觉知的实验。

三、睡眠与梦

  生理节律(circadianrhythms):你的唤醒水平、新陈代谢、心率、体温和激素活动的涨落依照的是你内部的时钟节奏。

  人的生物钟周期是24.18小时。

  时差的发生是因为内部生理节律与常规的时间环境不协调。旅行的方向和跨越时区的数目是最重要的变量。向东旅行比向西飞行导致更大的时差。

1、睡眠周期

  生理节律中大约1/3是行为静止的阶段,称为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s.REM)。睡眠者不表现REM的时段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NREM)。

  苏醒,低电压,不规则,快速。

  半睡半醒,8~12cps—α波

在睡眠阶段1,EEG表现的脑波是大约3~7cps,θ波。

在阶段2,EEG的特点是睡眠纺锤波和K结,12~16cps电活动的瞬间脉冲。

睡眠阶段3和4,1~2cps,δ睡眠。

REM睡眠,很像清醒时的模式,低电压,随意,伴有锯齿状波。

  NREM一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REM为10分钟,整夜4~6次。

  NREM占整个睡眠时间的75%—80%,而REM睡眠则占睡眠时间约占20%—25%。

2、为什么睡眠

  NREM睡眠的两个最一般的功能也许是保存和恢复。

保存能量。

打理内务并以某些方式使自身得以恢复。

  REM睡眠:

在婴儿期,REM睡眠好像负责建立眼睛运动的神经和肌肉之间的通路。

使脑中的功能结构建立起来。

也在心境和情绪的保持过程中起作用,储存记忆并将最近的经验整合进先前的信念或记忆中。

对NREM睡眠之后的脑平衡的恢复是必需的。

  REM睡眠的量随年龄的增长快速减少,而NREM则平缓地减少。

3、睡眠障碍

(1)失眠症(insomnia)

  长期不能得到充足睡眠的人具有不能很快入睡、经常醒来,或早醒等特点。

  当在睡眠实验室研究失眠病人的时候,他们实际睡眠的客观的质和量很不一样,从受到干扰的睡眠向正常的睡眠变化。

  许多缺乏睡眠的失眠患者却表现出了正常睡眠的生理学模式——一种被描述为主观失眠的情况。

  突发性睡眠症(narcolepsy)是一种以白天周期性睡眠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它经常与猝倒联系在一起,即由情绪兴奋,带来的肌肉虚弱或失去肌肉控制而使人突然跌倒,并立即进入REM状态。

(2)睡眠窒息(sleepapnea)

是一种上呼吸道睡眠障碍,患者在睡眠时会突然停止呼吸。

(3)日间嗜睡(daytimesleepiness)

  过度睡眠导致迟钝,反应时延长,并损害运动和认知任务的操作。

4、梦:心理的剧场

  NREM阶段也会有梦:

  与NREM状态联系的梦不太可能包含涉及情绪的故事内容,而更像日间的思维,较少的感觉表象。然而,那些有睡眠障碍患者NREM睡眠中的梦会增多,而睡眠正常的个体如果上午很晚才起床也会出现在NREM睡眠中梦增多的情况。

(1)弗洛伊德梦的分析

  将梦中象征看作强烈的、无意识的、被压抑的愿望的符号表达。它们以伪装的形式出现。梦里有两股动力:愿望(wish)和抵抗愿望的审查(censorship)。审查将隐藏的梦的内容,即潜在梦境(latentcontent)转化成显性梦境(manifestcontent),弗洛伊德称这一过程为梦称(dreamwork)。显性梦境是可接受的版本;潜性梦境代表社会和个人不能接受的但是是真实的“未剪辑”的版本。

  梦揭示了病人的无意识愿望,以及附加在那些愿望上的恐惧和病人用来处理导致愿望和恐惧之间心灵冲突的特征性抵御。

(2)梦内容的生理学理论

  霍布森和麦卡利激活——整合模型:从脑干发出的神经信号,刺激脑的皮层区域。这些电信号的发放每90分钟自动地发生,并保持30分钟左右的激活——可以说明REM和NREM睡眠阶段的周期性变化。这些放电激活前脑和皮层的联合区域;此时此刻,他们激活做梦过去经验的记忆和联系。这些随机发放的电“信号”没有逻辑的联系,没有内在的含义和一致的模式。

(3)梦魇

  当一个梦让你感到无助或失去控制吓着你的时候,你正在经历梦魇。

四、意识的其他状态1、清醒梦境(luciddreaming)

  一旦觉知到做梦,尽管还没有睡,睡眠者就会进入到清醒梦境的状态,他们便可以控制他们的梦,按照他们自己的目标引导梦,并使梦的结果符合他们目前的需要。

2、催眠(hypnosis)

  它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状态。在催眠状态中,参与者体验对催眠暗示增强的反应性。

(1)催眠感应和可催眠性

  催眠感应,它是一组最初的活动,能使外部注意力分散减到最小并鼓励参与者只集中在暗示的刺激上,相信自己正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催眠最重要的因素是参与者受催眠的能力或“天分”。可催眠性(hypnotizability)表示个体对标准化的暗示做出反应并体验催眠反应的程度。可催眠性是相当稳定的特质。催眠反应高峰是在青少年初期,随后减少。它与轻信和顺从这样的人格特质没有任何相关。反映了一种独特的认知能力,即全神贯注于一种体验之中的能力。

(2)催眠的效果

  催眠状态下,个体对有关运动能力和知觉经验的暗示做出反应。

  催眠可以减少疼痛。

  自我催眠(自动催眠auto-hypnosis)是控制疼痛的最好途径。

  催眠的力量不在于催眠师的某种能力或技能,而是存在于相对可催眠的个体和被催眠的个体身上。要被催眠不需要放弃个人控制;

3、冥想

  冥想(medi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

  一种宁静的机敏,一种较低的身体唤起但增强的觉知状态。

  冥想的目标不只是暂时缓解紧张。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使个体获得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觉和思维从自发的已学会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有规律地进行冥想可导致可测量的智力和认知操作上的增进。

4、幻觉

  个体的意识会发生歪曲,也就是看到或听到实际并不存在的事物。幻觉(hallucinations)是在并没有物理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活灵活现的知觉,它们是个体改变现实的一种心理建构。个体体验,并不与情境中的其他个体分享。

  幻觉通常是由高度的唤醒、强烈需要的状态或无法抑制有威胁性的念头共同作用的产物。幻觉也经常会由精神促动药物所引起,如麦角酰二乙基酸胺(LSD)和仙人球毒碱(peyote),以及严重的酗酒者戒酒时(称为震颠性谵妄)。

5、宗教狂热

  冥想、祈祷、禁食和精神交流都可以归结为强烈的宗教体验。它以一种惟一感和对真实而鲜活体验的事件的讲述,以及整体经验的本质用通常的语言难以言表为特征。

6、改变心理的药物

  一氧化二氮、酶斯卡灵(一种致幻剂)

(1)依赖和成瘾

  精神促动药物(psychoactivedrugs)是通过暂时改变对现实的意识觉知来影响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化学物质。

  耐受性(tolerance)——获得同样的效果需要更大的剂量。

  生理依赖(physiologicaldependence),身体变得对物质适应与依赖的过程,部分是因为神经递质由于药物的频繁出现而被耗竭。

  耐受性和依赖的悲剧后果是成瘾(addiction),一个成瘾的人身体中需要药物并会在药物不出现时忍受痛苦的戒断症状。

  当个体发现如此渴望使用药物,或使用药物令人欣快以致出现渴求,那么不管成瘾与否,这种情况都被称为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dependence)。

(2)精神促动药物的种类

  迷幻剂是仙人球毒碱,裸盖茹素(取自一种墨西哥蘑菇)、麦角酰二乙基酸胺(LSD),和苯环乙哌啶(PCP)即天使粉(产生分离反应,对疼痛敏感、混乱,与周围世界感到分离)

  迷幻剂是在化学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特定受体位置对脑起作用。

  大麻,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THC),小剂量欣快,大剂量产生幻觉反应。

  鸦片,像海洛因和吗啡,抑制身体的敏感性和对刺激的反应。

  镇静剂包括巴比妥酸盐和酒精,抑制或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冲动的传导,促进突触使用神经递质伽马氨基丁酸(GABA)的神经通讯。常用镇定剂如安定和仙那克斯。

  另一种酒醉引起事故的方式是使眼睛的瞳孔放大而导致夜视出现问题。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5%,就会因为思维、记忆、判断以及情绪不稳定和运动调节丧失等问题而造成不良结果。

  喝酒的频率和量干扰了工作表现,损害了社会和家庭关系,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时,就可以诊断为酒精中毒。

  兴奋剂,安非他明和可卡因,通过增加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这些神经递持的水平而起作用。

  兴奋剂三种主要的效果:增加自信,精力旺盛而亢奋,心境改变趋向欣快。

  重度使用者体验吓人的幻觉并出现其他人要出来伤害他们的信念,妄想错觉(paranoiddelusions)

  兴奋剂特殊危险是使个体在欣快和抑郁的两极摇摆。

  咖啡因和尼古丁也属于兴奋剂。

第七章学习和行为分析

  条件作用(conditioning):事件与行为相互联系起来的方式。每一种条件作用都代表着有机体获得和使用其环境结构信息的一种不同方式。

一、学习研究1、什么是学习

  学习(learning)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从你操作的进步中显而易见。

  学习—表现差异(learning-performancedistinction)——你学到的和你在外显行为中表达出来或做出来之间的差异。

(2)相对一致的变化

  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

(3)基于经验的过程

  学习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发生。体验包括吸收信息和做出反应来影响环境。学习包含记忆影响的反应。学习获得的行为既不包括因有机体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自然成熟及大脑发育所带来的变化,也不包括因疾病和脑损伤而引起的变化。

2、行为主义与行为分析

  华生(JohnWatson,-)还将心理学的首要目标定义为“预测和控制行为”。

  斯金纳(Skinner,-):激进行为主义的立场,进化为每一物种都提供了一个行为库。《超越自由和尊严》:所有超出行为库的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简单的。

  斯金纳:心理活动并不能产生行为。相反,它们都是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样本。动物的行为可以完全通过环境事件得到解释——食物剥夺和运用食物进行强化。你不必理解任何有关其内部的心理状态——你只需要能让鸟儿在行为与奖赏之间形成联结的简单学习原则就可以了。

  行为分析(behavioranalysis):强调寻找学习和行为的环境决定因子的心理学领域。

  行为分析家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扩展而得到理解。其任务是去发现在具有可比性的情景下,所有动物物种包括人类,共同出现的学习的普遍规则。

  通常假定,学习的基本过程在物种演化中被保留下来——在所有动物物种中,这些过程就其基本特性来说是具有可比性的。

  行为分析寻求的是确定一些顺序性原则,它们是人们对其经验所做出的行为改变之基础。关心的焦点,仍然是行为与环境事件的关系,而不是行为与心理事件的关系。

  行为分析寻求的是确定一些顺序性原则,它们是人们对其经验所做出的行为改变之基础。关心的焦点,仍然是行为与环境事件的关系,而不是行为与心理事件的关系。

二、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可预期的信号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conditioning),一种由一个刺激或事件预示另一个刺激或事件之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

1、巴甫洛夫的意外观察

  经典条件作用的核心是反射性反应。反射(reflex)是一种无须学习的反应,它是由有机体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刺激自然诱发地。任何能够自然诱发反射性行为的刺激,都叫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stimulus,UCS),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行为,叫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response,UCR)。

  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的中性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stimulus,CS),因为它诱发UCR行为的力量是以它与UCS的联系为条件的。经过几次匹配之后,CS所引发出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response,CR)。

2、条件作用的过程

  习得(acquisition),即CR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延迟条件作用,CS先出现并至少要持续到UCS的呈现。

  在痕迹条件作用中,CS在UCS呈现之前即结束或被取消了。痕迹指的是有机体对UCS出现时已经不再呈现的CS的记忆。

  在同时性条件作用中,CS和UCS是同时呈现的。

  在倒摄条件作用情形下,CS出现在UCS之后。

  通常,条件作用在CS和UCS之间间隔很短的延迟条件作用模式下最有效。不过,产生最佳条件作用的CS和UCS之间准确的时间间隔依赖于几个因素,包括CS的强度和被条件化的反应。

  同时性条件作用的效果通常都很差,而倒摄条件作用则更差。

  当CS(例如,声音)不再预示CS(食物)时,CR(唾液分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弱,最终不再出现,消退过程(extinction)就发生了。经过一段休息或暂停后,无须再与UCS匹配,CR即可突然重现的现象,巴甫洛夫称之为自发恢复(spontaneousrecovery)。

  节省(savings)学习的一个例子:再次习得某一反应比初次习得该反应时所需的时间要少。

(1)刺激泛化

  通常,一旦CR被一个特定的CS条件化了,与CS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CR。这种反应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UCS匹配过的刺激上的现象,叫刺激泛化(stimulusgeneralization)。当对一系列在某一维度上差异逐渐增加的刺激所诱发的反应强度进行测量时,我们发现了泛化梯度。

  泛化梯度的存在表明了经典条件作用在日常经验中的作用方式。刺激泛化通过最初特定经验拓展学习范围,从而建立相似的安全因素。借助这一特性,新的可比事件可以被认为具有同样的意义或行为价值。

(2)刺激辨别

  刺激辨别(stimulusdiscrimination)就是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对与CS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有机体欲在环境中表现出最佳行为,就必须平衡泛化和辨别过程。经典条件作用提供了一种允许生物体对其环境结构做出有效反应的机制。

3、聚焦习得

(1)相倚:罗伯特·雷斯科拉,为使经典条件作用能够发生,除了CS与UCS相接近——出现的时间靠近以外,CS还必须可靠地预期UCS的出现。

(2)信息性

  里昂·卡明,CS还必须具有信息性。

  UCS的先前经验而使被试用第一个CS来降低第二个CS的信息性的能力,称做阻断(blocking)。

  中性刺激仅仅当它既有相倚性,又有信息性时,才能成为有效的CS。

4、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

(1)情绪和偏好

恐惧条件作用。

(2)了解药物成瘾者的成因

  巴甫洛夫()和贝可夫指出,当个体预期到鸦片的药理学作用时,他对鸦片的耐药性就会提高。

  西格尔:毒品的使用情境作为条件刺激物存在,个体通过阻止药物的常规效应而学会了保护自己。

  机体对药物的对抗反应是无条件反应(UCR)。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补偿反应就变成了条件反应。换言之,在与使用药物通常相联系的情境(CS)中,机体会对药物的预期效应做出生理准备(CR)。由于在那种情境下,有机体必须消耗一定量的药物克服补偿反应,才会开始出现“正”效应,因而抗药力便提高了。

(3)利用经典条件作用

  学习过程能够影响机体的免疫能力。

  罗伯特·阿德:习得联结本身就足以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实验组老鼠更易受到多种疾病的攻击。学习效应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后来的研究中,一些老鼠仅仅是喝了糖精溶液便死掉了。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经典条件作用可以用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研究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发现一些技术,利用条件反射来替代大剂量的药物治疗。

  服药真实的常现仪式可以作为CS,所以当它开始预言UCS——药物时——其行动本身即可诱发降低血压的反应。这样,安慰剂——无须给予有效物质便能再现服药仪式化情形——即能诱发有益的机体反应。

三、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结果的学习1、效果律

  学习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动物学会做出的反应之间建立的一种联想:刺激—反应联结。

  S—R,联结学习是随着动物通过盲目的尝试错误体验到动作的结果之后,以一种机械的方式逐渐自动产生的。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桑代克将这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称为效果律(lawofeffect):跟随着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大,而跟随着不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小。

2、行为的实验分析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conditioning)

  操作性行为(operant)指的是任何有机体自发的,而不是由特定刺激诱发的,能够按照它作用于环境可观察的结果来描述它的特点的行为。

行为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操纵它们对环境作用的结果来增加或减少。操作性条件作用,作为行为产生的环境结果的函数,就可以矫正不同类型的操作性行为概率。在许多操作性行为实验中,测量的兴趣是动物在一段时间里能表现出多少次特定的行为。

3、强化相依

  强化相倚(reinforcementcontingency)是指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1)阳性和阴性强化物

  强化物(reinforcer)即与行为相倚的——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强化即在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阳性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的解除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阴性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

  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都能增强在它们之前出现的行为反应的可能性。阳性强化通过继反应之后呈现令人喜爱的刺激而增强行为反应的频率。阴性强化则相反,它通过解除、减少或阻止反应之后出现讨厌刺激来增强行为反应的可能性。

  若将强化消除,操作性消退(operantextinction)就会出现。因而,如果某一行为不再产生可预期的结果,那么它就会退回到操作性条件作用之前的水平——它就消失了。

(2)阳性和阴性惩罚

  惩罚物(punisher)是在反应之后施加惩罚物,任何一种刺激——当它伴随在某一反应之后出现时——能降低该反应以后发生的概率。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物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阳性惩罚(positivepunishment)。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去除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阴性惩罚(negativepunishment)。

(3)辨别刺激与泛化

  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辨别性刺激(discriminativestimuli)——通过强化或惩罚相结合便可以设定行为发生的背景。

  斯金纳将辨别性刺激—行为—结果这一序列称为三项相倚(three-termcontingency)。

  辨别性刺激出现时操纵行为的结果,可以对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有机体也会将反应泛化到类似于辨别性刺激的其他刺激中去。

4、强化物的特性

(1)条件性强化物

  初级强化物(primaryreinforcers)比如食物和水,其强化特性是由于生物学因素所决定的。其他的中性刺激渐渐与初级强化物联合在一起,作为条件性强化物(conditionedreinforcers)而对操作性反应起作用。条件性强化物可以充当强化本身的目标。

  教师发现条件性强化物比初级强化物更有效且更晚于使用。

在课堂情境中,可供使用的初级强化物非常少,而被教师所控制的任何刺激事件几乎都可以被用作条件性强化物;

条件性强化物可以快速发放;

条件性强化物可以随身携带;

条件性强化物的强化效果可以更及时地看到,因为它仅依赖于接受强化物的知觉,而不是像初级强化物那样,依赖于生物学过程。

(2)搞概率活动作为阳性强化物

  普雷马克原则(Premackprinciple)是指,更有可能发生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可能发生的活动。强化物可以是有机体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事件或活动。

5、强化程序表(schedulesofreinforcement)

  在现实生活或实验室里,强化物可以按照比率程序表——经过一定次数的反应,或者间隔程序表——第一次反应后经过一个指定的时间间隔,来实施。

  每种情况下,既可以有不变的或固定的强化模式,也可以有不规则的或可变的(variable)强化模式,它们构成了强化程序表的四种主要类型。

  部分强化效应(partialreinforcementeffect):在部分强化程序表中获得的反应比那些在连续强化中获得的反应更能抵抗行为的消退。

(1)固定-比率(FR)程序表(fixed-ratioschedule)

  每次反应后都伴有强化时,我们称这种程序表为FR-1程序表。

  很多售货员都是由FR程序表强化的:他们必须卖出一定数量的货物,才能得到报酬。

(2)可变-比率(VR)程序表(variable-ratioschedule)

  在可变—比率程序表,强化物之间的平均反应次数是预先确定了的。可弯-比率程序表产生的反应速率最高,抗消退能力最强,尤其是当VR值较大的时候。

  赌博似乎就是受VR程序表控制的。

(3)固定—间隔(FI)程序表(fixed-interualschedule)

  固定—间隔程序表中,强化物是在经过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后,有机体第一次做出某反应时出现。

  F1程序表中的反应速率表现为扇形模式。随着回报时间的临近,动物的反应越来越多。按月支付薪水即是将你置于FI程序表中。

(4)可变—间隔(VI)程序表(variable-interualschedule)

  在可变—间隔程序表中,平均时间间隔是预先确定了的。产生中等的但却很稳定的反应速率。

  课上常有临时的、不规则的突然测验。

6、行为塑造

  连续接近塑造法(shapingbysuccessiveapproximations),对任何连续接近并最终与预期反应相匹配的行为进行强化。

  要让塑造法起作用,你必须定义向着目标行为前进的各个行为成分,并运用差别强化来推进这一过程的每一步。

四、生物学与学习

  学习的生物制约性(Biologicalconstraintsonlearning)指的是物种的遗传天赋所带来的学习上的任何限制。这些约束可以是动物的感觉、行为和认知能力。

1、本能漂移

  凯勒·不里兰和马瑞恩·不里兰(KellerBrelandandMarionBreland)

  即使动物学会了进行完美的操作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的行为也会向着本能行为漂移”。他们称这种倾向为本能漂移(instinctualdrift)。

  并非学习的所有方面都受实验者的强化物控制。作为动物在环境中正常的、遗传编排中的反应,行为或者更易被改变,或者更难被改变。当目标反应与生物相关因素相一致时,反射作用就会非常有效。

2、味觉—厌恶学习(taste-aversionlearning)

  味觉厌恶仅仅通过CS与其后果的一次匹配即可形成。

  一些条件反射的实例,不仅依赖刺激与行为间的关系,而且依赖由遗传预先安排的有机体对待环境刺激的方式。

五、学习的认知影响1、动物认知

(1)认知地图

  爱德华·托尔曼开创了学习认知过程的研究先河。

  先前曾走过迷津的老鼠拥有对认知地图(cognitivemap)迷津整体布局的表征做反应,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盲目地探索迷津的各个不同部分。表明:条件反射不仅涉及刺激情境之间或反应与强化物之间形成简单的联结,它包含着对全部行为背景的其他各方面的学习与表征。

  空间认知地图的功能:

动物运用空间记忆来认知和识别环境特征。

动物运用空间记忆来发现环境中重要的目标物。

动物运用空间记忆来设计他们在环境中的旅行路线。

(2)概念性行为

  泛化的根基是由新获得的概念结构而引起的认知相似性。

  鸽子能获得相同和不同的抽象概念。

2、观察学习

  个体,仅仅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才在后来或者做出类似行为,或者抑制该行为,这就是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认知通常以期待的方式进入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并非人类所特有。

  阿尔波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在下列情况下,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最具影响力:

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得到了强化的结果。

榜样被看成是正面的、令人喜爱和尊敬的。

榜样和观察者的相貌及特点具有可知觉的相似性。

观察者因注意榜样的行为而得到了奖赏。

榜样的行为可以看到并且很突出——榜样作为清晰的形象,从与其相竞争的人物背景中显现出来。

榜样的行为是在观察者所能模仿的能力范围内。

  脱敏,一种在看到暴力行为时情绪唤起和悲痛水平的降低。

  对观察学习的分析,一方面证实了强化原则影响行为,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人类有能力运用认知过程,借助替代奖赏和替代惩罚来改变行为。

第八章记忆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memory)定义为存储和提取信息的容量,也可以描述为一种信息加工。

1、艾宾豪斯定义的记忆

  艾宾浩斯通过考察重学最初的音节序列需要的学习遍数来测量他的记忆(节省法)。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他发现了记忆的最初迅速遗忘,跟随着是逐渐下降的遗忘率。

2、记忆的类型

  记忆的外显作用(explicitusesofmemory)和记忆的内隐作用(implicitusesofmemory)

  内隐的——信息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获得;外显的——你做了有意识的努力去恢复信息。

  事实和事件的回忆,这被称做记述性记忆(declarativememory)关于怎样去做某些事的记忆,这就称做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memory)。

  程序性记忆是指你记得做事的方法。它被用于获得、保持和使用知觉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技能。程序性记忆理论大部分通常   拨这个号码的次数足够多时,你就开始把它作为一个单元了——一种在键盘上的敏捷的行为序列。这一工作过程被称做知识编辑(Anderson)。作为不断练习的结果,你可以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执行更长的行为序列。但是你也没有意识到这些编辑单元的内容:知识编辑会使得与他人分享你的程序性知识变得困难。

2、记忆过程概述

  编码(encoding)是指信息的最初加工,从而导致记忆中的表征。存储(storage)是指被编码材料随时间的保持。提取(retrieval)是指被存储信息在随后某一时间的恢复。

二、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sensorymemory):每一种感觉记忆都会将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的精确表征保持几秒钟或更短的时间。

1、映像记忆(iconicmemory)

  将视觉领域的感觉记忆命名为映像记忆。映像记忆(iconicmemory)使得大量信息在非常短暂的时间被存储,持续大约半秒钟。

  GeorgeSperling:在全部报告程序中,他们要努力回忆尽可能多的项目。

  部分报告程序,要求他们只报告一行而不是整个列阵的内容。

  “照片式记忆”是异常清楚表象:体验异常清晰表象的人们能够回忆一幅图画的细节,持续时间远比映像记忆要长,就好像他们还在看着这幅照片。

2、回声记忆(echoicmemory)

  声音的感觉记忆被称作回声记忆(echoicmemory)。

  回声记忆比映像记忆持续的时间长,大概5-10秒钟。

  回声记忆依赖于你怎样组织听觉经验

  感觉记忆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它们很容易被新的信息所替代。

  感觉记忆的特性符合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际情况。你在不断地体验着新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这些新的信息也必须得到加工。感觉记忆的持续时间足以使你对世界有一种连续感,但它的强度还不足以干扰新的感觉印象。

三、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ormmemory,STM):将认知资源集中于一小部分心理表征的内在机制

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工作记忆是你用于完成诸如推理和语言理解等任务的记忆资源。

1、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

  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是:它是大量可能成为意识焦点的信息的即时结果。

  对于7个项目(大约)(米勒提出,GeorgeMiller)的记忆广度STM的纯粹贡献只有2到4个。

2、适应短时记忆容量

  STM中的信息编码能通过复述和组块得到提高。其次,STM的信息提取非常迅速。

(1)组块

  组块(chunking)是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Anderson,)。块可以是单一的字母或数字,一组字母或其他项目,或者甚至是一组单词或一个完整的句子。组块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或者基于存储在长时间记忆的信息将它们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Baddeley)。

  将新刺激与长时记忆中的规则、意义或编码相联系,你可以以一种节奏模式或时间模式来对项目进行简单组织。

(2)STM的提取

  斯腾伯格(SauISternberg),信息是以极快的速度处于短时记忆过程中的,STM中提取信息被证实是非常高效的。

  短时记忆能力为同样容量和加工效率间提供了一种平衡。

3、工作记忆

  广义上的工作记忆包括短时记忆。

  巴德利(AlanBaddeley)工作记忆的三个成分:

语音环路:这一资源保持和处理基于言语的信息。语音环路和短时记忆大部分是重叠的。

视觉空间画板:这一资源对视觉和空间信息执行着像语音环路一类的功能。

中央执行系统:这一资源负责控制注意和协调来自语音环路及视觉空间画板的信息。

  工作记忆容量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差异通常的测量方法是工作记忆广度。

  低、中广度的阅读者利用阅读角度选择了进行详尽加工的故事信息;而高广度阅读者对与他们的角度相关和不相关的信息都能进行加工。测量工作记忆广度的实验有助于说明不同个体使用他们的记忆资源的方式。

  工作记忆帮助保持心理的现在(psychologicalpresent)。它为新的事件设置背景,并将分离的情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故事。

四、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LTM)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事件、信息、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长时记忆构成了每个人对于世界和自我的全部知识。

1、背景和编码

(1)编码特异性

  当你编码信息的情景与你试图提取它的情景很好匹配时,你的记忆能力最大。

  编码特异性(encodingspecificity)原则: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

  图尔文和汤姆森(TulvingThomson,)通过颠倒回忆和再认之间的关系首次证明了编码特异性的力量。

  只有两种在环境中引起注意的气味——由于新异或不相称——才会被用于编码。

(2)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sperialpositioneffect):假设我们要求你学习一系列无关联的单词,按顺序回忆这些单词。对头几个单词的回忆将非常好(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最后几个单词回忆的也非常好(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但序列的中间部分回忆相当差。

  背景对产生系列位置曲线形状的作用与系列中不同项目的背景区辨性(contextualdistinctiveness)、你生活中的不同体验等等有关。

  最近处的铁轨在背景中最突出——即区辨性最强。当系列的开始项目被分得更开时,被试表现出对这些项目更好的记忆成绩。最后几个项目自动地具有区辨性,每次你开始记忆新东西的时候,你的行为就建立一个新背景。在那个新背景下,开始的几个体验特别具有区辨性。

2、提取线索

  再认(recognition):认识到一个特定的刺激事件,而它是以前看到过或听到过的。

  提取线索(retievalcues)是当你搜索一个特定记忆的时候可以利用的刺激。

  记忆提取的成绩会依赖于提取线索的质量,要不更难,要不更容易。

(1)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EndelTulving,)首先区分了陈述性记忆的情景类型和语义类型。

  情节记忆(episodicmemories)单独保存你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

  语义记忆(semanticmemory)是类属的、范畴的记忆,就如词语和概念的含义等。

(2)干扰

  前摄干扰:是指过去获得的信息使你获得新信息更为困难。

  倒摄干扰:是新信息的获得使你对旧信息的回忆变得更困难。

  你尝试提取一项记忆的背景,其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提取线索的来源。当编码和提取的背景不能匹配时,提取背景提供的线索不能帮助,你找到你想要的记忆。

3、编码和提取的过程

  加工水平理论(levels-of-processingtheory)认为,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它存入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加工涉及越多的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处理,那么记忆效果就越好。

(1)过程和内隐记忆

  传输适宜性加工(transfer-appropriateprocessing):当内隐编码过程与内隐提取过程间有很强的匹配时,内隐记忆通常是最稳固的。(Roediger,)

  评估内隐记忆的典型实验,四种内隐记忆任务:

词片填空给被试呈现一个单词的片段,像nior,要求他们用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单词补全词片。

词干填空要求被试补全一个词干,像uni,用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词。

单词辨认用一种使被试不能看清楚看到的方式在计算机屏幕上闪现一些字词,被试必须设法猜测闪现的每个单词。在这种情形下,其中一个单词将会是unicorn。

倒序词给被试呈现一个颠倒字母顺序构成的单词,像corunni,要求他们给出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回复原状的单词。

  对一个单词的内隐记忆所引起的成绩提高——单词在被试的序列中出现过时的正确率减去没出现过时的正确率,以前看过某个单词会带来优势,被称做启动(priming),因为被试对这个单词的第一次经历启动了对其后来经历的记忆。

  范畴联想,它依赖于语义或概念而不是物理匹配。

  过程匹配时启动发生:使用了一个特定类别的加工来编码信息——例如,物理的或语义的分析——那么当你提取加工使用相同类别的分析时你将最为有效的提取那一信息。

4、改善无组织信息的记忆

  促进编码的一般策略被称为精细复述(elaborativerehearsal):精细加工材料以丰富编码,这样做的一种途径是创造一种联系使得一个联合看起来不那么随意。

  队列下一个效应:例如,当人们是队列中下一个要发言的人时,他们经常不记得正好在他前面的哪个人所说的话。

  记忆术(mnemonics)是通过与熟悉的、以前编码过的信息相联系的方法来编码一系列事实的技术。

  在地点法中,你将要记忆的项目(就像杂货单上的项目)与一个熟悉路线(例如你往返学校的路线)的各个地点联系起来。

  琴栓——单词法(peg-wordmethod)类似于地点法,只是你要把序列中的项目与一系列线索而不是熟悉的地点相联系。

  到学习无序信息的关键在于以一种能给你自己提供有效提取线索的方式来编码信息。

5、元记忆

  关于你的记忆是如何工作的或你如何知道你拥有什么信息——是元记忆(metamemory)问题,元记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候和为什么知道感。

  关于“知道感”的研究是J.T.Hart()开创的。

  引起知道感的过程和如何保证他们的准确性:

线索熟悉性假设表明人们是基于他们对提取线索的熟悉性建立知道感的。

易接近性假设表明人们基于记忆中部分信息的可接近性,或可用性来做判断。

  在确信你知道某事时,你一般可以相信你的感觉。

  系列位置效应由每个体验(单词、事件等)相对于回忆发生背景的区辨性不同而引起。

五、长时记忆的结构1、记忆结构

(1)归类和概念

  形成的归类或范畴的心理表征被称做概念(concepts)。每个概念都代表你体验世界的一个概括单元。

(2)原型(prototype)

  对所有旧项目的回忆确信度是一样高的,即使它们与原型只有25%的相似性。新项目就它们与原型不同的程度而言被确认为不熟悉。最后,对原型面孔本身表现出最高水平的确信度——尽管被试以前从未看到过它

  对一个特定范畴的原型而言,你并不真正拥有一个特定的心理表征。相反地,原型是作为你的样本库的平均而出现的。你的原型就会稍作改变。

  原型也使你可以再认一些很典型的或不那么典型的范畴成员——成员与范畴原型共享的特征越式,它们可能越典型。

(3)等级和基础水平

  概念和概念的原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通常按等级排列成有意义的组织。

  概念等级中存在着一个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人们可以最好地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思考,这被称为基础水平(basiclevel)。能够产生原型的那些外界刺激同样更容易产生基础水平的概念。

  概念是组成记忆等级结构的砖瓦。概念也是构成更复杂的心理结构的砖瓦。

(4)图式

  图式(schemas)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图式是对你所体验的环境结构进行综合概括的编码的“知识包”。

  图式是你对环境中某个情景经验的平均。图式和原型一样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活经验的变化而变化,你的图式只包括了那些你十分注意的世界的细节。

2、使用记忆结构

  应用记忆中的信息来产生——和确认——预期。

  记忆结构还影响你对人的知觉和记忆,你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将使你对这个人的人格特征或行为方式做出特定假设。

  不同语言间的刻板印象:可否使用某种语言中的有组织的概念将会决定被试的推理是否会受刻板印象的支配。

  概念和图式有时会影响记忆的准确性。

3、作为重构过程的回忆

重构性记忆(reconstructivememory):记一条信息时,往往不是直接记住这条信息,而是基于更概括类的存储知识来重构信息。

  重建的记忆与真实的事件不相同。

  巴特利特(《记忆:一个试验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读者再产生的故事与原著相比通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扭曲涉及下面三种重构过程:

趋平——简化故事;

精锐化——突出和过分强调某些细节;

同化——将细节变得更符合被试自己的背景或知识。

  记忆的使用随目标的不同而不同:被要求准确复述的被试逐字地再现了原对话的99%,被要求使复述有趣的被试只再现了原对话的62%。

  洛夫特斯(ElizabeathLoftus)目击证人记忆的研究。目击证人对于所看到信息的记忆很容易被事后信息所歪曲。甚至当目击证人明显地意识到,实验者在试图误导他们时,事件后的信息还是会损害目击证人的记忆。

六、记忆的生物学方面1、寻找记忆的痕迹

  拉什利(Karl),在记忆的解剖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的科学家,指出这一问题涉及到记忆痕迹(engram)的找寻,记忆的物理性描述。

  复杂信息的记忆分布于很多神经系统,尽管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分开加工且分别定位于大脑的限定区域的。

  与记忆相关的四个主要的大脑组织是:

小脑,主要负责程序性记忆,这种记忆主要靠后天的重复,以及经典条件作用获得。

纹状体,是前脑的一个复杂结构,是习惯的形成和刺激—反应间的联系的基础。

大脑皮层,负责感觉记忆以及感觉间的关联记忆。

杏仁核与海马组织,负责事件、日期、名字等的表象记忆,也负责情绪记忆。

  脑的其他部分,如丘脑、前脑叶基部和前额叶也都与不同种类的记忆有关。

2、遗忘症(amnesia)

  遗忘症(amnesia),长时间内无法记忆,他忘记了很多刚刚发生过的事情。

  海马的损伤多数情况会损害外显记忆,但不损害内隐记忆。

  没有外显记忆的功能,你不能编码特定类型的联系。

3、脑成像

  Tulving区分出在情景信息的编码和提取过程中,大脑两半球间的活动有显著不同。在情景信息的编码阶段,左前额叶表现出不对称的高度脑活动,而在情景信息的提取阶段,右前额叶表现出高的脑活动。

  相对于知觉编码,左前额叶的一个皮层区域(前额叶的非运动区),对语义编码表现出更大的激活现象。

  前额叶皮层和旁海马皮层(离海马很近的一个层区域)在扫描中的激活越剧烈,被试对所呈现的场景或单词的再认就越好。

第九章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es):人们如何以一种人们能解释周围世界,并且为生活中的窘境找到创造性解决办法的方式操纵人们的认知内容的。

认知(cognition):是各种形式知识的总称,既包括内容,也包括过程,认知内容是指人们所知道的一切——概念、事实、命题、规则和记忆;认知过程是指——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认知研究是由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所完成的。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高级心理功能,特别着重于研究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并利用它形成和理解自己的生活经验。

认知科学(cognitivescience):认知科学的领域处于哲学、神经科学、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交叉地带。

一、研究认知1、揭示心理过程

年,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F.C.Donders)设计了一个研究心理过程(心理过程速度)的基本方法。

唐德斯对心理过程的分析:

从任务一到任务二增加了两个心理步骤:刺激分类和反映选择

结论:完成一项任务时,额外的心理步骤经常会使人们花费更长的时间。

(唐德斯所用的方法)减法法:从完成任务2所需的时间减去任务1所需的时间就可得出刺激分类和反映选择所用的时间。

2、心理过程和心理资源

系列搜索过程(serial):每个要素必须一个接一个的分别考察。

平行搜索过程(parallel):一个排列中的所有要素同时考察。

通过估计心理过程对心理资源要求的程度来确定心理过程究竟是系列的还是平行的。

控制过程(controlledprocesses):心理加工资源时要求注意。

自动过程(automaticprocesses):心理加工资源时一般不需要注意。

DehaeneandAkhavein的研究:

当两个数字离得近时,作出不同的反应更难。

解释:数字和他们所代表的数量之间的联系已经自动化,也说明自动的过程深深地依赖于你对记忆的有效使用。

二、语言使用1、语言生成

语言生成(languageproduction):既关心人们说什么——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人们选择说什么,也关心为了产生信息人们所经历的过程。语言生成也包括做手势和书写。

(1)听众设计(audiencedesign):当产生话语时,人们必须考虑话语所针对的听众,以及与听众分享哪些知识。

哲学家保罗.格赖斯(H.PaulGrice)最先提出拱形的听众设计规则——合作原则。合作是对说话者的一个指导,说哈者所产生的话语应该适合正在进行的交谈的背景和意义。合作的说话者所依赖四条格言:

量:让你说的话所提供的信息像所需的那样多(为了当前交流的目的)。不要让你说的话所提供的信息超出所需。

对说话者的价值——你必须尽力判断你的听众真正需要的信息有多少。这个判断常常要求你对你的听众可能已经知道什么做出评估。

质:尽量让你所说的话正确。不要说你自己人为错误的话。不要说缺乏充足证据的话。

对说话者的价值——当你说话时,听者会假设你能够用合适的证据支持你的断言。当你计划说每句话时,你都必须考虑对所基于的证据。

关系:让你所说的话前后相关联。

对说话者的价值——你必须保证你的听者能够看出你正在说得如何与你以前所说的相关联。如果你希望转移话题——因此你所说的话前后没有直接关系,那么,你必须做出解释。

方式:敏锐。避免表达模糊和歧义。让你所说的话简洁、有序。

对说话者的价值——你的责任是以尽可能清晰的方式说话。尽管你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但是,作为一个合作的说话者,你必须保证你的听者能够理解你的信息。

要成为一个合作的说话者,很大部分依赖于你对你的听者可能知道和可能理解的东西的精确预期——共同点判断。

克拉克和马歇尔(HerbertClarkandCatherincMarshall)共同点判断来源于三个证据:

团体成员身份,使得语言生成者假设哪些东西可能彼此知道。

语言同现。稍早的交谈中所包含的信息是部分共同点。

物理同现。说话者和听话者直接面对客体或情景。

精确的猜测使得语言生成中适当的调整成为可能。

(2)言语执行和口误

斯本内现象(Spoonerism):在一个短语或句子中两个或更多个词首音的互换。

口误不是随机的,它们有意义。

过程。当我们说话时,一些认知过程专心于觉察和修正潜在的错误。

表征。在记忆中,有着类似意义的惯用语的表征是联结在一起的。

2、语言理解

(1)歧义消解

人们使用周围的语境来消解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

有的歧义不存在于词汇和结构之中,而存在于信息本身之中。

Gibbs:语境重排列模型像能够说明词和结构的的理解一样,也能说明整个话语的理解。同理解字面意义的解释的同样的话语相比,读者对讽刺解释的理解甚至更快。

小结:产生和理解之间很相配。听众设计使说话者尽力让他们所说的话适合当前的语境。语境能够重新排列听者对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的期望。

(2)理解的产物

意义表征始于被称作命题的基本单元。

命题(prepositions):指话语的主要思想。

如果一句话中的两个词属于同一个命题,那么,在记忆中它们会表征在一起,即使在实际的句子中它们并不接近。

语言过程的一个主要的操作时抽取命题,而那些命题被赋予的确切的形式很快就会丢失。

推论(inferences):听者经常使用基于记忆中的信息的一些逻辑假设,来填充句子理解的空隙从而使句子理解成为可能。

听者在做推论方面相当保守。听者不会自动地做出一些推论,所作的大部分推论都是能够帮助听者对说话者希望其理解的信息形成连贯的表征。

3、语言、思维和文化

萨波尔-沃夫假设(EdwardSapirandBenjaminLeeWhorf):

语言相关性。在说各自母语的两种语言背景中的人中,语言的结构差异一般平行于非语言的认知差异。

语言决定论。语言的结构强烈地影响或完全决定说本族语的人感知和推理世界的方式。

颜色判断任务支持稍微若一点的观点:语言上的差异产生了平行的认知上的差异。

三、视觉认知1、使用视觉表征

心理旋转(ShepardandCooper):在决定图形是R还是R镜像之前,被试首先在自己的“心理眼”中想象这个图形,然后以某种固定的速度把表象旋转到正立的位置。

旋转速度的一致性表明心理旋转过程非常类似于物理旋转过程。

心里旋转使你能够把这个表象转化成与记忆中所储存的表征相匹配的表象。

Kosslyn:人们像正在扫描真实物体一样扫描视觉表象。

2、结合言语和视觉表征

言语描述能够使人产生视觉表征,产生空间心理模型。

人们在视觉化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文化差异。

四、题解决和推理1、问题解决

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看成问题空间,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作的一系列允许的操作。

(1)NewellandSimon问题空间:

初始状态——开始时的不完全的信息或令人不满意的状况。

目标状态——希望获得的信息或状态。

操作——为了从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从而可能采取的步骤。

明确的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操作都说明的非常清楚。

不清楚的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或操作可能不清楚、很含糊。

算法(algorithm):一个一步接一步的程序,它总能为特定类型的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

启发法(heuristics):一些策略或经验法则(rulesofthumb)。

通常使用出声思维法(think-aloudprotocols)——要求被试描述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来研究问题解决。

(2)改进我们的问题解决

问题难于解决的一个通常的原因为解决一个特定问题的心理要求压倒了加工资源。

找到一种方法来表征一个问题,使得假定加工资源允许的话每个操作都是可能的。

克服功能固着(functionalfixedness)——一种心理上的阻塞,可以通过抑制以前同其他一些用途相联系的物体的新功能的知觉对问题解决产生不利影响。

2、演绎推理(deductivereasoning)

推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前提)推出未知判断(结果)的思维形式。由推理得到的知识是间接的、推出的知识。要使推理的结论真实,必须遵守两个条件:1.前提真实2.推理的形式正确。推理的分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等。

  可能拥有一些一般的、抽象意义上的形式逻辑,但真实情景中的演绎推理既受人们所拥有的关于世界的特定知识的影响也受针对特定的推理问题人们所能拿来使用的代表性资源的影响。

信念偏见效应(belief-biaseffect)——人们倾向于把那些他们能为之构建一个合理的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是正确的,而把那些他们不能为之构建合理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为错误的。

同人们判断别人所作结论的能力相比,信念偏见可能对自己的实际的推理过程的影响要更小。

沃森选择任务:卡片、喝啤酒与年龄限制

修正沃森选择任务中推理的负性表现:

北是遵循了一种非演绎的选择策略。这个策略尽管可能导致错误但对于联想学习和决策来说是一种合理的、现实的策略。

当被试能够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运用于沃森任务时,演绎推理可以得到改善。(如喝啤酒与年龄限制任务)

当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熟悉时人们可能利用实用主义的推理图式(pragmaticreasoningschema)。通过环境经验获得了图式。因而,武断的推理任务低估了人们的正确演绎的能力。

允许情境的推理可能是先天的——确定什么时候行为没有遵循社会规范这种能力可能是人们作为高度社会性的人类物种的一个成员通过遗传所获得的基因程序包的一部分。

3、归纳推理(inductivereasoning)

一种利用可用的证据产生可能但并不确定结论的推理。

心理定势(mentalset):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它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然而,当旧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在新的情境中没有价值时,同样的定势可能抑制或破坏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质量。

  #####4、判断和决策

判断(judgment):形成看法、得出结论以及对实践和人做出评论性评估的过程。

决策(decisionmaking):在备选项之间做出选择,选择和拒绝可用的选项的过程。

(1)启发法和判断

阿摩司.图伏尔斯基(AmosTversky)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人们的判断依赖于启发发而不是正规的分析方法。

可用性启发法(availabilityheuristic)

让判断基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

在两种场合下会出现麻烦:①记忆过程产生了一种带有偏向的信息样本②储存的记忆中的信息不精确。

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nessheuristics)

如果一个东西具有一个范畴成员的典型特点,那么,他事实上是那个范畴的成员。

锚定法(anchoringheuristic)

从一个起始值开始做不充分的调整——或者向上,或者向下,人们的判断过分稳固地“锚定”在最初的猜测上。

即使任意的锚定也会使估计发生变化。

(2)决策心理学

问题的措辞方式对人们将要做的决策可以产生很大影响。

①形成决策框架

对收益或损失的知觉经常依赖于形成决策框架的方式。

框架(frame):指对一个选择的一个特定的描述。

在决策中参照点很重要。

我们应该尽量既在收益框架也在损失框架中考虑问题。

②决策规避(decisionaversion)

努力设法避免做出任何决策。几股心理力在起作用(Beattie):

人们不喜欢做出使某些人得到较多的好处而另一些人得到较少好处的决策。

如果人们所选择的选项,结果不如他们没有选择的选项,那么,人们会感到后悔,人们能够预见到这种后悔的感觉。

人们不喜欢对导致不良结果的决策负责任。

人们不喜欢替他人做决策。

虽然人们厌恶作决策,但是人们一般更热衷于自己做决策而不是让其他人替他们做决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yalmint168.com/eyhzss/5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