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板一周年,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澎湃新闻推出《登科一年:科创板开板一周年特别报道》,邀请资本市场顶级专家,一线金融机构负责人,上市公司负责人,回顾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一年来的得失,展望新起点上科创板的改革前景。
本期刊出的,是澎湃新闻对德邦证券总裁左畅的专访。
作为德邦证券的总裁,左畅具有丰富的证券、基金及股权投资行业管理经验,特别是对券商行业的发展形势,有着深入的理解。
谈起科创板,左畅认为,科创板推出一年来的运行,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效,尤为显著。科创板的成立,架设起了金融资本和创新要素间的“通道”,促进了金融建设和科创建设的联动发展。同时,科创板的制度创新,也激发出了众多硬科技企业的发展活力,为其进一步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望科创板未来的深化改革方向,左畅强调,资本对于企业的发展,就像“水”一样,如果没有资本的灌溉,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难的。因此,未来科创板需特别重视培育长线的机构投资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果资金期间较短,对企业的发展帮助有限。
在采访的最后,左畅表示,虽然科创板从设立之初就被冠以“中国版纳斯达克”,但科创板的定位和起点是非常高的,相较纳斯达克,科创板承载了更多职能和使命。科创板未来的定位高度,将不仅仅是“中国版纳斯达克”。
以下是澎湃新闻对左畅的专访实录:
澎湃新闻记者田忠方对话左畅
澎湃新闻:对于科创版开板一年来的整体运行情况,您有何评价?
左畅:
科创板的推出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事件。总体来看,科创板推出一年来,运行是非常成功的。
首先,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审核注册的标准、程序、内容、过程、结果公开透明,极大地提升了企业上市的效率。其次,关键制度经受市场检验,“保荐+跟投”的利益约束机制、投资者适当性机制、更加公开透明的交易机制和两融机制等,提升了市场的效率。
再次,尤为重要的是,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的成效尤为显著。像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企业,发展周期长,需要非常多的资金、资本支持,科创板对没有盈利、存在红筹架构、有投票权不对等特点的相关企业,都能够包容和支持。相关制度与国际领先的交易所,如纳斯达克、港交所等比较接近,提升了科创板的整体运行效率。
此外,从交易活跃程度来看,科创板一年间总体运行平稳,交易活跃度是较为理想的。
澎湃新闻:您觉得一年以来,科创板给资本市场生态都带来了哪些改变,解决了哪些资本市场过去存在的痛点?
左畅:
科创板的成立,架设起了金融资本和创新要素间的“通道”,促进金融建设和科创建设的联动发展。开板近一年来,科创板的制度创新,也激发出了众多硬科技企业的发展活力,为他们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具体来看,科创板“宽进”“严管”的审核和监管策略,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让真正优秀的、高科技企业,更容易进入资本市场,提高了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同时,科创板提高了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从生态上来讲,不论是什么样类型的企业,有相应的科技含量,就可以上市。另外,科创板还增强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特别是在信息披露方面,做的非常好。
科创板解决了资本市场过去存在的三方面痛点。一是从企业本身发展来说,过去中国的初创企业、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比较突出,科创板让这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二是对于投资人来说,此前国内投资者很难分享到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科创板让普通公众投资者,也可以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对于中介机构来讲,更需要向专业的投资机构转型,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成为必要。
澎湃新闻:科创板落地以来,德邦证券也主承了IPO项目,从投行业务的角度来看,科创板对券商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展业的过程中,公司有没有在业务模式或者是内部机制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左畅:
科创板在两个方面,对券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专业的高要求,需要券商机构进一步提高行业研究、估值定价、资源配置等多方位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券商内部协同能力要求,科创板项目需要投资银行、研究所、ECM、券商另类子公司等多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对券商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德邦而言,目前全面布局科创板的发展策略是“投资+投行”。一方面,成立了一级市场的直投子公司。另一方面,建立了企业早期的投资服务标准,投行部门介入科创板项目时点前移。
此外,在未来的展业过程中,德邦在行业方面,会更加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在区域方面,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yalmint168.com/eyhzss/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