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者:赵鸿润陈文忠陈鑫源
前言:眩晕是人对自身或外界物体的一种运动错觉,其中“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临床常合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甚则昏倒。中医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那么今天就让小编给大家聊聊林教授对于眩晕病的中医治疗。
首先从眩晕这个病名来说,可谓历史悠久,在我国古代,根据眩晕的症状表现,在历代医学文献中有“头眩”、“掉眩”、“眩冒”、“冒眩”、“癫眩”、“风眩”、“头晕”等记载,自清代以后才统一称眩晕。该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当时被称为“眩冒”,而《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经大论》记载“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风头眩候”专论此病,“眩晕”一词的出现,首见于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但其并不用作病证名,而宋代《严氏济生方·眩晕门》最早把“眩晕”作为病名的记载。“眩晕”二字,虽简单,但却大有深意。眩,表现在眼花上;晕,表现在头晕上,在坐车、坐船时,遇到旋转不定之际,就会出现眩晕症状。
其次,从其病因病机的角度来看,正所谓“无风不作眩”,眩晕病因复杂,病机多变,多种病邪多间夹致病,所以治疗当辨虚实夹杂。林教授认为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精虚者益精填髓,滋补肝肾;气血虚者益气养血,调补脾肾;肝阳上亢者平肝潜阳,化火则清肝泻火;痰湿中阻者宜燥湿化痰;有瘀血者,当通窍活血。同时也指出眩晕具有多虚、多痰、多瘀的特点,因而强调实际的临床上治疗上应注重补虚、化痰、活血兼顾,多可建功。
接下来,从眩晕病的病证分型和治疗的角度来看,眩晕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1、肝阳上亢型;林教授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等,脉象多表现为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用药常选杭芍,玄参,龙骨,牡蛎,代赭石,龟板,天麻,钩藤,牛膝。
2、痰蒙清窍证;此证型多由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舌淡白,苔白腻,脉滑。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用药多取半夏,白术,茯苓,橘红,天麻,牡蛎,泽泻,竹茹。
3.气血两虚型;林教授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此证患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舌淡,苔薄白,脉细。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方药可用归脾汤。用药选黄芪,党参,白术,茯神,当归,炒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甘草,大枣。
4.肾精不足型;林教授指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此类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舌淡,苔白,脉沉弱。方药可用左归丸加减;用药取枸杞子,熟地,山药,菟丝子,赤芍,桑寄生,山萸肉,牛膝,杜仲。
验案举例
患者丛某,男性,62岁,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不适症状,伴头部胀痛伴记忆减退、耳鸣、腰膝酸软,曾多次在社区诊所就诊,测血压偏高,最高达/80mmHg,曾行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曾住外院经检查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治疗后,症状好转而出院,出院后长期规律服用硝苯地平片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尚可,但头晕反复,生活质量差,遂经人介绍特寻林师诊治。
初诊(-09-11)症见:患者头晕不适,伴腰膝酸软,神疲健忘,耳鸣,记忆减退,精神萎靡,稍怕冷,口干,寐差,易惊醒,烦热夜尿多,食纳可,大便可,舌淡红,苔白,脉沉弱。
林师分析: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精虚者益精填髓,滋补肾阴;气血虚者益气养血,调补脾肾;肝阳上亢者平肝潜阳,化火则清肝泻火;痰湿中阻者宜燥湿化痰;有瘀血者,当通窍活血。本病患者属于肾精不足证,多属于患者年老体虚,肾精亏损,导致髓海失充,脑窍失养。因而补肾填精是治疗本证必不可少的方法。
中医诊断:眩晕病(肾精不足)
处方:左归丸加减
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5g
枸杞子15g盐杜仲30g牛膝15g
桑寄生30g补骨脂15g钩藤10g(后下)
菟丝子30g淫羊藿15g赤芍15g
当归15g酸枣仁15g煅磁石30g(先煎)
蔓荆子15g甘草6g
*7剂,日一剂,水煎至ml,一日三次,温服
方解:本方以生地、山药、山茱萸补肝肾共为君;取枸杞子、菟丝子、盐杜仲、桑寄生、补骨脂、牛膝、淫羊藿补肝肾,强筋骨之功,上七位共为臣加强全方的益精填髓之力,赤芍、当归活血化瘀,酸枣仁养血安神,钩藤平肝潜阳,蔓荆子清利头目,煅磁石明目聪耳,上六味共为佐,标本兼治;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并用共奏滋养肝肾,益精填髓之效。
林师分析:四诊合参,患者年老体衰,肝肾不足,不能敛降肝阳,故本病病机虚实夹杂,属慢性病的范围,依据患者目前的情况,短期内病情不会有很快进展,变化不大,效不更方,同时也要结合后期患者的四诊,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可适当的调整处方。期间嘱患者定期每周门诊复诊,规律服用中药。
二诊:患者上方服后眩晕较前有所改善,仍感腰膝酸软、耳鸣,但乏力情况较前明显缓解,夜尿也较前有所减少,夜寐可。林教授认为患者当前病情稍有改善,但是益精填髓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服药,徐徐进补。不得贪功冒进,则会导致虚不受补,进而影响病情恢复。当前患者夜寐情况好转,可减去酸枣仁,加用巴戟天15g,处方21剂,服法同前。另配合服用我院特有中成药大菟丝子膏,与汤剂同服。一月后患者告知上方服后,病情进一步好转,偶感眩晕,稍感腰膝酸软,余证皆消。嘱患者继续服用我院中成药大菟丝子膏,此后2月病情未反复。
本文读到这,相信大家对于眩晕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虽然发生眩晕症,可根据以上几种类型进行辨证选方治疗,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林教授常说“中医不治己病,治未病”,因而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预防保健措施。这样有利于缓解眩晕症状,进而防止眩晕症复发,并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达到预防其发病的目的,至此,编者也就简单的总结了林教授关于本病的一些预防措施。
一、要进行饮食调养。眩晕症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要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可补充身体之虚,使气血旺盛,脑髓充实。对因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的眩晕症,尤应以营养调理为主。肥甘辛辣之品,能生痰助火,会使眩晕加重。因此,患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的人应当慎用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晕症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量。
二、要进行精神调养。眩晕症病人的精神调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忧郁恼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诱发眩晕。因此,眩晕病人应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这对预防眩晕症发作和减轻发作次数十分重要。
三、要注意休息起居。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为眩晕症的诱发因素之一。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在眩晕症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卧床休息还能防止因晕倒而造成的身体伤害。眩晕症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甚为重要。在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再者,眩晕症病人应尽量避免头颈左右前后的转动。声光的刺激也可加重眩晕,故居室宜安静,光线要暗淡。
好了,本文写到这里也就告一段落了,小编最后温馨提示,以上方药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天气日渐寒冷,大家注意防寒保暖,祝大家元旦快乐!本期林教授带你认知肿瘤就结束了,咱们下期再见。同时,也欢迎大家扫文章最后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yalmint168.com/eyhzfy/4719.html